ST金泰刚上市一年半时间就创了国内股市两个记录:一是上市不到半年即被重组;一是上市一年多即被ST。
如此“骄人”的业绩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事实上,这个经过八年风雨长征才如愿以偿的“胜利果实”内核早已经腐烂。
■ 巨亏爆出多年沉积问题
一位原金泰的大区经理告诉记者,八年之中为上市跑坏了两辆轿车,换了多少轮胎更是不计其数,就连一进北京就找不着北的业务人员几年之后也成了北京的活地图。
“问题远不止如此,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而已,金泰的营业收入更是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继而对记者说。他说,金泰2001年年报称,当年利润排在第一位的是化学制剂,为1340.58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7.87%。其中构成1340.58万元利润的近90%来自两大品种,即盐酸二甲双胍片和非普拉宗片。
该人士告诉记者,以盐酸二甲双胍片为例,报出的销售收入为710.08万元,销售成本197.20万元,产品毛利率72%。这一毛利率让业内人士绝对不敢苟同!该产品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普通药品,金泰却解释为该药疗效显著、价位适中深受患者青睐。试想当时国内同类产品不下几十种,竞争也是相当激烈,毛利率能达到百分之十几就相当不错了,金泰产品凭什么独占鳌头?
他对记者解释说,当时ST金泰为了强调营业收入,不管发给客户的货是卖还是不卖,都统统上了营业收入,这样下来利润达到最高点就成为了可能。其实后来代理商根本卖不了纷纷要求退货时,货不退根本收不回钱,而退回的货对金泰来说又是一文不值。
八年努力方上市,上市仅仅五个月就被重组,“辛辛苦苦”得来的劳动果实缘何这么快就拱手让人呢?好多人表示难以理解。
和记者比较熟悉的金泰某书记透露,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日益严格形势之下,暴露出的问题使金泰融资愿望已成泡影,唯一退路就是“卖壳”了。
■ 重组成效不显
主业仍为医药
有关人士认为,北京新恒基入主金泰以后成效并不明显,一是起初新恒基对于金泰的问题了解不够,了解清楚时却难以抽身;原本想以房产带动金泰产业的愿望落空,金泰的房产开发手续不全,制约了新恒基的发展。
ST金泰总经理张爱萍则将亏损最终“归功”于历史遗留问题上。他进而解释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司2002年度的巨亏主要是多年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反映。公司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758万元,同比减少65.19%;利润由2001年度的盈利1179余万元到巨亏1.36亿元,其中对应收款项的核销和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是导致巨亏的主要原因。
张爱萍还指出,财务制度混乱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使金泰的整个管理无序,对新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较小也是造成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使得公司在上市之前业绩就没有停止下降。
至于新恒基和原大股东之间的重组遗留问题,他表示“正在解决中”,2002年度的撇帐就是结果之一。他认为,尽管被ST处理对公司的现金流影响很大,但撇帐对公司下步的发展有利。
对于ST金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扭亏措施,张爱萍表示,还要继续专注于医药行业。医药行业虽竞争日趋激烈,仍属朝阳行业,新恒基靠实业起家,入主ST金泰后也将以实业为主。因此,公司对扭亏是有计划的,如终止长期亏损的金泰大药房及正在筹建新的医药批发和零售机构网络。他表示,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和媒体的支持尤其重要;另外,扭亏计划能否达成和何时达成还要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至少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如今年上半年预计公司仍将亏损。
董事会秘书吕世鹏也强调公司的基础不好,这一基本事实并不会因新恒基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用“厚积薄发”的眼光来看待公司的现在及将来――公司当前正在做的种种改善经营管理的努力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作用。
对于曾备受关注的进军房地产一事,张爱萍表示,公司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进行产业选择和调整。他进一步解释说,虽然房地产已列入公司经营范围,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公司已无房地产经营资质,加上目前现金流紧张而房地产是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所以“究竟做与不做还要等等看”。目前,公司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医药产业上。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