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亟盼“龙抬头”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3:09:33
对整个中药产业来说,中药缺乏标准化、现代化,出口低下,附加值低,缺少名品精品,在产业化上已落后于日本、韩国,而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产业其中蕴涵的巨大前景却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如何提升甚至发现整个中药产业的价值,已到了需密切关注的时候。
休 闲 居 编 辑
三九集团近日成功收购了日本东亚制药企业,并借助东亚制药原有渠道登陆日本,使企业集团的30类共100多种中药9月1日起以“999”商标在日本市场销售。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涉足日本的制药领域,标志着我国中药首次跻身国际主流市场。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告诉记者,中医药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非常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优秀的文化品牌,从创业之初,三九就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医药跨国集团,并把培育国际竞争力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介绍说,继荷兰、德国之后,三九免煎中药饮片现已逐步扩展至整个欧洲;并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建立多家中医药医疗中心和中医药连锁诊所。
但对整个中药产业来说,中药缺乏标准化、现代化,出口低下,附加值低,缺少名品精品,在产业化上已落后于日本、韩国,而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产业其中蕴涵的巨大前景却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如何提升甚至发现整个中药产业的价值,已到了必须密切关注的时候。
前景看好
随着中国股市价值发现主题的挖掘,汽车、钢铁、石化、金融和港口等行业价值得到了较多认可,而中药行业,作为特有的优势产业,能否成为中国股市的奇葩?
几家证券公司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中药长期看好,因为人类的健康必然唤起植物药的需求,但目前各上市公司发展极不平衡,还缺乏举大旗、闯大关的龙头公司。
据日盛嘉富国际融资公司统计,国内目前包括同仁堂、九芝堂、桐君阁、白云山、太极集团、天士力、东阿阿胶等在内的中药板板块上市公司总计26家,总体业绩稳定。因受到药品降价政策制约,中药板块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增长趋缓,但资产运营效率获得整体提升。2002年末,中药类公司平均市盈率达46.99倍,较深沪两市全体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37.11倍稍高。这一方面表明投资者对中药有较高的认同度,同时,也表明中药股价上行空间有限。
从中药品种来看,日盛嘉富认为,外伤骨科类与滋补保健类中药上市公司资产盈利能力最强,其去年的毛利率分别达59.74%、55.52%;心脑血管类公司则基于患者需求扩张最大而营业收入成长表现最佳,去年达29.38%。
中国中药已传承千年,其行业成长性显著高于GDP的增长。尽管日本、韩国制造的“洋中药”对中国传统中药构成一定冲击,应当看到,中国作为中药文明的源头仍然具备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同时伴随中药现代化和知识产权体系的逐步完善,一部分注重自身品牌建设、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中药企业定能获得极佳发展。
需与时俱进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中国中成药产值占医药产值的比重达到21.6%,中成药零售额的比重为38.5%。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药品分类管理、药品降价限价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西药市场将为中药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中药业近年来最为亮点的是,中药的现代化。8月初,一批现代化中药项目已被列入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注射剂研究所”也正式挂牌成立。此前,国家药典委员会宣布,一种创新型中药质量控制核心技术―――计算机辅助色谱指纹图谱质量评价相似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成果解决了中国中药现代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问题。这意味着,中药质量控制核心技术模式已初步建立起来。
对于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云南昆明植物园合作,展开一个名为“植物化学组”的研究项目,到2005年将采集超过3000种天然药用植物资源,从中提取5000多个纯度超过90%的化合物样品,建立起国内最大规模的中药天然成分化合物样品库和数据库。
世界非处方药工业协会主席戴维?韦伯博士认为,中国自成一体的中医理论,特别讲究对临床疾病的养护,以毒攻毒、相生相克的治病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惯有的生物学、分子学、病毒学思维。从未来发展看,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有可能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新基地。
中药现代化正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推进。至今中国已有1100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据国家经贸委官员介绍,国家已经批准95个立项,总投资近90亿元。
尽管中药产业近几年进步不少,但隐忧也不少。
出口堪忧
据统计,1996-1999年,中药产品出口连续4年下降,2000年出现转机,全年出口额为5.5亿美元;但是,2001年,中药产品出口再次下降,金额为4.4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8.7%。与1996年相比,下降幅度更大,达34.7%,出口形势严峻。进入2002年,中药产品出口出现可喜变化,近两年中药出口有较大回升。
据了解,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三大类。国家有关部门分析认为,1996年至2002年,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一直占80%以上,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成药仅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额的1/5左右,出口结构不佳是制约出口额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数据表明,中国中药出口基本上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这显著表明我国目前的中药业还是粗放型的产业。
另外,单个药品的销量不高,也表明当前中药缺少名品、精品与畅销品。1996年以来,中药产品出口品种金额较大的有人参、鲜蜂王浆及制品、西洋参、甘草及制品、姜、肉桂、苦杏仁、片仔癀、清凉油等。海关数据表明,在这些品种中,真正连续多年单个品种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只有人参和清凉油2种产品。
中药产品出口市场面仍然过窄,集中于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对欧洲和美国等潜在市场的开拓缺乏显著成效。
近年来,“洋中药”的兴起、中成药的进口不断增长,中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中药市场)的3%。由于中成药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中药出口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出口额20%至30%。许多长驱直入中国市场的“洋中药”是中国出口的原料加工生产后又销回中国。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研究优势,通过输入中国中药材原料深加工后,已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
有国内专家表示,中国如果不加快中药创新步伐,尽快形成一批高附加值的名优产品进军国际植物药市场,中药大国依靠进口中药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中药的未来:新中药
许多专家认为,当前,中药业最被看好的是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尤其是植物提取物,虽然属于原料中药,但附加值比中药材要高,也适合当前国内的技术水平。
目前植物药国际市场总量约为200亿美元,销量比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品种,如银杏、人参、大蒜、紫锥菊、贯叶连翘、芦荟等。据医药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出口中药提取物近1.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仅为4%左右。而国际上植物药、草药的市场年销售额在200亿美元左右,要夺取市场份额,中国中药必需拿出“传统兵器库的新武器”。
可以肯定,中药的出路在于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用新工艺、新方法来深加工中药产业链,这已经是学术界、政府与产业界的一致共识。
据海关统计,1996至2002年,超过1000万美元的中药商品仅有5个。
如对美国市场的中药产品出口1997年为0.75亿美元,1998年为0.91亿美元,此后连续3年下降,至今仍徘徊在很低的水平。
中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中药市场)的3%。
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研究优势,通过输入中国中药材原料深加工后,已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
植物提取物市场是一个正在发展并具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全球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每年增长13%,而联合国的估计数字更高,预计年增长率在10~20%之间。(全景网络)
(转摘自“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