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采访放下电话,杭州普惠大药房总经理刘秀艳伤感的话语仍在记者耳边回荡着。11月16日,“普惠”的一个门店因“无法维持正常经营”,在开业3个月后宣告歇业。
有人欢喜有人忧。11月18日,广州“金康黄石平价卖场”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开业。郑浩涛开怀地纵论“平价”走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开与关本属常事,喜与悲亦是常情。但平价药店的生与死,值得我们深思。
■ “平价”之悲:亏本经营
“每天,药店一开门就开始赔钱。”刘秀艳对普惠大药房的经营窘况感到十分无奈。刘秀艳告诉记者,她知道开办平价药店的关键是尽快扭转亏本经营的状况,但是,“应对消费者的‘挑剔’却着实不易”。
“平价药店的关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打击。”刘秀艳显然还沉浸在药店关门所带来的伤感之中,“平价药店应该是进入了某种误区,但究竟是哪种误区,我弄不清楚。”
事实上,不光是刘秀艳,业界的许多人士都没有透过“平价”的现象看清背后的本质。记者在与平价药店经营者的对话中,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大部分的平价药店都在亏本经营(尽管所有的平价药店都对外宣称销售情况良好),目前平价药店之间的竞争在于看谁亏得最少,而非看谁赚得最多。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但有一家平价药店的老总认为这种亏本经营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理由是,三个月至半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里是肯定要亏本的。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普惠大药房根本挺不了这么久。
也许“老百姓”“两年内不赚钱”的说法给了平价药店亏本经营一个充分的“理由”,但是,在具体分析下,这种“理由”是否可以站住脚?
近期开了一家平价药店的广东维康药业宣称“2~3年内不打算赚钱”,但是其董事长同时也告知外界“两年后我们才考虑是否再开第二家平价药店”。维康药业本没有打算在药品零售行业涉水太深,其真正用意在于借助眼下人气最旺的平价药店来提升维康药业的知名度。
虽然“老百姓”是所有平价药店中业绩最好的企业之一,但“老百姓”也提出过“两年内不赚钱”的说法。其企划中心总监欧阳勇11月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知是忘记了“两年内不赚钱”的提法,还是彻底把这个观点推翻。他告诉记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长期的亏损和很大的亏损都是不允许的,因为没有回报的投资便是一笔烂账。”
记者很想知道,刘秀艳接下来的路会怎么走?因为,刘秀艳还要继续维持剩下的2家普惠大药房的经营。
■ “平价”之喜:12%的市场份额
“平价药店的生存早已不是讨论的焦点,因为平价药店已发展成为一种业态。”“金康”总经理郑浩涛不止一次向记者强调他的观点。
绝大多数平价药店经营者心里想的都和郑浩涛一样,具体表现为:广州药品零售市场一个月内又将有3家平价药店面世:番禺的“老百姓”、佛山的“金康”和选址未定的“保利祝福你”。甚至连深受关门之痛的刘争艳也没有失去对“平价”的信心,她认为,平价药店的竞争优势在于能直接从厂家或大型批发企业进货,然后直达消费者手中,“省却了8个中间环节”,因而“大有希望”。
平价药店对市场的冲击力之大,从传统药店的老总嘴里说出来显然更为可信,广东国大药房总经理陈海荣告诉记者:“我们的药店已感受到来自平价药店的压力。”
目前,平价药店占据药品零售市场份额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郑浩涛对广州药品零售市场平价药店所占的份额作了如下预测:到年底,广州市大约有20家平价卖场,以每家月销售100万元计,年销售将达到2.4亿元。广州市药品零售市场总规模大约为20亿元,因此,平价药店将占据市场12%的份额。当然,这种算法的正确性取决于“每家平价药店月销售以100万元计”的正确性。欧阳勇认为,这种估计不为过。
如今,随着供应商的讨伐声渐远,平价药店的脚步迈得更稳健了。郑浩涛认为,“平价”以不可阻挡的浪潮让市场开始形成“双重价格供货体系”。即是说:供应商针对平价药店和传统药店两种不同定位的药店,制订了两种不同的供货价格。
■ “平价”之误:片面追求低价
要讨论清楚平价药店生与死的两种趋势并不容易,欧阳勇认为:“按业态的发展来说,平价药店应该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看上去却像在飞速发展。”
平价药店究竟给社会带来什么?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平价”贡献的难道仅仅是低价?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问题。据报道,前几天,上海有一家平价药店在GSP检查中,有33项没有达标。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低价,可能会使“平价”变得“平庸”。
事实上,单纯的“平价”有时候没有“魅力”。“老百姓”曾把在北京卖得很好的同仁堂系列产品拿到湖南,本以为把价格调低后会引起轰动,结果很难卖得动。欧阳勇认为,像这样毫无意义的低价产品在平价药店里差不多占10%~20%。
刻意追求“飞速发展”无异于拔苗助长。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12%”证实了平价药店在市场中的地位,但若不及时进行自我完善,这种地位将会是“昙花一现”。欧阳勇则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终究有一批平价药店会死掉,而且一定会比传统药店死得更惨。”
同时,欧阳勇也坦然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说:“我们两年来都片面追求从厂家进货,以为从厂家进货的价格是最低的,而事实上,我们后来才发现,有许多品种从厂家进的货比从别的渠道进的货价格更高。”据了解,“老百姓”将一改过去一直信奉的做法,采用三种进货方式:下订单、从批发企业进货、从自己收购的药厂进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