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药业GDP每年以30%发展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18%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省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同期发展速度。贵州苗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正在省内、国内乃至世界日渐增大。 记者从贵州省医药管理局获悉,2002年全省医药业总产值达到40多亿元,苗族药工业占医药行业总产值的42%以上。贵州苗药工业在全省制药行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产前景广阔 开发苗药、中草药,是培养贵州特色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底专门出台了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文件,明确提出,按照GMP的要求建设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重点完成已有的中药生产企业,搞好中成药开发生产,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和民族药新剂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贵州省中医现代化科技产业协助领导小组,旨在加强对贵州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理论指导综合协调。2003年,由省药监局牵头、由各大制药企业法人组成的省药业协会也挂牌成立。 2月12日,记者在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采访得知,该公司的苗药生产经营已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0%,投资1个多亿改造的5条GMP生产线上,咳嗽停糖浆等药品每年需要观音草等苗药药材3000多吨。该公司生产的维C银翘片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仍然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畅销全国,去年完成工业产值3亿元,上缴税收2060万元。目前公司已拥有控股企业5家。神奇、益康两家制药厂主打产品使用的天麻药材也接近千吨。据统计,全贵州省有70多家企业生产苗药产品。 如今,贵州省各药品生产企业从提高科技含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着手,积极进行GMP改造。目前,全省已有41家药品生产企业完成了GMP改造,这些制药企业在新药开发方面,已获多项省内科技成果奖,并成功开发上市国家的新药31个。 积极推进种植规范化 虽然贵州是四大地道药材产地之一,但天然药材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有的药材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成材。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于中草药生长、适于引种驯化,家种家养药材。这一领域威门药业公司已做出了榜样,公司成立的苗药研究中心开发苗药材头花蓼,使其用量提升到本世纪末1000多吨。贵州省药监局副局长林亚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大力推进苗药药材种植(GAP)工作是惟一途径。林亚平说,在实施GAP过程中,从种子选择、下种、施肥管理、药田管理、采收、捡选、包装等均应制定出严格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严格GAP的程序可有效解决“不是中医不好而是中药不好,不是中药不好而是原材料不好”的怪圈。 目前全贵州省已建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药材种植地18个,能提供一定产品数量的药材已达1000多种。药材栽培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天麻、杜仲、半夏、石斛、银杏等大宗地道药材和贵州省主要原药材70余种,种植有面积近65万亩。中药材生产与加工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瓶颈待破 起步晚、缺乏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贵州省苗药产业和快速发展的瓶颈。 贵州省药监局副局长林亚平告诉记者,贵州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94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并不多,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现象:品种结构不合理、剂型单一,质量标准不高、科技含量低、档次上不去;品种附加值低、市场同类品种多、供大于求、企业又没有独家产品或拳头产品;盲目扩大投资进行硬件改造通过GMP认证、导致高水平重复投入,但企业又没有好产品,做不大市场,结果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增大了投资风险;近年贵州省虽然开发上市了30多个新产品,但一二类新产品却开发不多,而且一些本应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中药品种,在升国标后没有进行品种保护。 业内人士称,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品种剂型结构、市场销售前景、产品附加值、贷款还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论证,避免盲目和重复投资给企业带来风险,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环节上。对于存在资金不足、品种单一、无市场网络的企业应该走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委托加工、代理销售的道路。 (转摘自“时每医药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