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吉林长春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1:30:32
长春市不断努力,建立了以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工业、生物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长春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1、长春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疫苗制品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3、生物医药产品品种占全国现有生物医药生产品种的63%。如今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把建设区域性的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作为长春市重点发展的5大基地之一。1、坚实基础奠定领先地位。其实生物医药产业从“八五”以来一直是省及长春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奠定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长春集中了吉林大学等大专院校29所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省农科院等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57个,其中生物类研发机构81个,有吉林大学的“国家酶工程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的“国家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2个;有符合国家要求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东北惟一的国家授权可检验生物制品的机构吉林省药品检验所也设在长春。长春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归国的海外留学精英、专业化的技术骨干及“工匠型”技术工人等各层次人才齐备。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指定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长春为北京、深圳、广州、南京等许多城市输送了大量的生物产业技术人才。2、三大优势打造特色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工业、生物农业是长春生物产业的三大优势。长春是中国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制品干扰素α1b就诞生于长春,目前,长春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以及血浆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长春已经形成以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龙头,长生科技、金赛药业、长生基因药业、亚泰生物、长春海王药业、长春三九药业、吉林修正药业、长春博泰医药、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2003年,长春生物医药产值34亿元,占全国生物医药总产值的18%,今年预计可实现45亿元。除生物医药外,长春的生物工业企业有68户,总资产130亿元。目前主要是应用生物技术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2003年,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农副深加工产品产量,占全市农产品加工总量12.5%,产值45亿元。在生物工业方面,有明显的农产品精细加工优势。一是以皓月肉牛集团为龙头,采用生物技术对牛血、牛骨、牛内脏进行深加工,生产歧化酶、硫酸软骨素、水解动物蛋白、肝素钙、透明质酸、胆酸等,6个品种已通过中试,今年内可建设投产;二是大成集团玉米研发中心研制的苏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产品年内可陆续投产;三是生化制品大豆蛋白肽、分离蛋白、磷脂等已批量生产。由于长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
在生物农业技术方面也有相当的研发优势。3、众多生物产品提高竞争能力。长春生物医药的产品种类涵盖面很广,包括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学诊断试剂、生物中药、生化药品、动物用疫苗等诸多类型和剂型,产品品种占全国现有生物药生产品种的63%。疫苗制品是长春生物医药的传统产品,也是长春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之一。全国35种疫苗产品中,长春具备生产能力的有26种,占74%,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在基因工程药物方面,长春拥有的产品种类全国第一。目前全国批准生产的23个基因工程药物中,长春拥有10个,其中有5个基因工程药品(基因工程干扰素α2a,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2,CHO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重组人生长激素)诞生于长春,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长春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约占全国市场份额75%,胸腺肽占70%,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占60%;流感疫苗和转移因子占全国市场的50%,森林脑炎疫苗为国内独家生产,狂犬病疫苗占65%,乙型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约占15%,ABO血型单克隆抗体试剂系列产品占70%。长春共有十几种生物医药产品出口韩国、日本、越南、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占韩国市场的35%。生物工业产品也很多。主要有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硫酸盐等粮食精深加工产品,有利用禽畜内脏、血液、骨头生产的歧化酶、硫酸软骨素、水解动物蛋白、肝素钙、透明质酸、胆酸等产品。长期以来,在国家的支持、指导下,长春的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生物领域人才、技术、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振兴东北的新形势下,长春生物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休 闲 居 编 辑
(转摘自“中国医药统计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