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正”和“华源”看不同的原料药增长模式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6:47:17
“海正药业”(600267)和“华源制药”(600656)2003年发展迅猛,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37.04%和103.45%,净利润增长了153.90%和243.63%。
休 闲 居 编 辑
增长的动力均来自于原料药
在国外辛伐他汀化合物专利药到期的第一时间,把握住通用名药(非专利药)市场增长的发展契机(图1),是“海正药业”业绩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2003年,“海正药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心脑血管原料药(他汀类)和抗肿瘤原料药等非专利药的大幅增长,当年其主营业务利润增加了4.13亿元,其中他汀类原料药的贡献率超过了110%。
而“华源制药”2003年利润的大幅增长则是受益于国外发达国家VC原料药生产的转移,其子公司江苏华源制药控股的“江山制药”作为国内第二大VC生产厂商,2003年在国际市场VC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VC原料药实现了7.42亿元销售收入,毛利率达45.31%。
同是来自于原料药的增长,但两者的模式不尽相同:“海正药业”的国外产品专利到期带来的原料药爆发式增长属于早期原料药的增长模式;而“华源制药”的国外发达国家VC生产的转移属于晚期原料药的增长模式,通常的情况下,早期原料药增长模式的盈利能力要远高于晚期原料药增长模式。
“海正药业”赢在新产品跟进
在药品专利到期的最初几年,外购原料药的需求上升速度和成本下降速度很快,价格下降速度也很快,一般情况下,一个早期原料药在维持2―3年的增长后,都将面临销售规模扩大、成本下降的正效应和价格下降负效应的平衡点。由于早期原料药厂商总要面临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带来的增长压力,所以新产品的跟进速度就十分重要。
2003年“海正药业”业绩的大幅增长正是来自于新产品的成功推出,其抗肿瘤、抗寄生虫和心血管药都是从无到有,到跻身世界最强的行列。目前“海正药业”已有80多个新产品在美国及欧洲等地备案,足以支撑企业未来3―5年的业绩增长。
“华源制药”关键在于把握产业转移特性
与许多家电产品一样,晚期原料药最早可能是在美国生产,后来转移到日本或欧洲,接着转移到新兴国家生产,再后来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03年VC市场大幅反弹正是国际生产转移的开始。2003年以前,“华源制药”一直是依赖购并新增资产来维持其盈利水平的相对稳定或小幅增长,存量资产包括VC资产并未有太多的表现。2003年,VC国际间生产转移的开始赋予了“华源制药”巨大的增长机遇。
由于晚期原料药生产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而下一个阶段的转移对同一个企业来说,带来的就可能不再是机遇,所以把握产业转移的特性和节奏对于晚期原料药生产企业十分重要。预计未来“华源制药”还将享受一段价高量增的“蜜月期”,但这并不能减缓其后续增长的压力。
(转摘自“中国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