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药品市场结构悄然发生变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9:17:07
2003年春,非典肆虐全国,几乎所有省市的药品零售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许多医药公司凭借及时有效的公益、公关或者新产品上市等活动,化险为夷、起死回生,更有的捷报频传,他们利用非典期间消费者保健、预防意识的增强,在医药零售市场新一轮的洗牌中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休 闲 居 编 辑
--非典对市场的影响持续
时隔一年,盘点药品零售市场,我们可以从不同药品的兴衰变化中,看到非典对医药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不久前,致联市场研究公司(URC)对国内主要城市各类产品的零售数据进行了研究,重点选取了非典对药品零售市场短期产生剧烈影响的几组产品--维生素类、口服解热镇痛药物、抗感冒类药物以及减肥药物,同时分析目前新形成的市场格局中这几类药物的一些特点,希望能对药店的运营及生产企业的营销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截至今年春季,我国药品市场的结构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过去我国90%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渠道销售,10%在药品零售市场销售,而现在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已经上升至20%~30%。也就是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正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其中OTC药品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整体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这与非典过后消费者自我药疗意识的增强不无关系。
不仅如此,全国12个主要城市零售市场数据统计还表明,OTC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从连续滚动年度销售金额(MAT)上可以明显看出维生素及钙制剂已经凭借非典后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高,从2003年初开始迅猛发展并在当年第三季度跃居各类别药品销售榜首,成为药品零售的“盟主”;而感冒药销售额也稳中有升,虽然其名次有所下降,但仍维持25%的份额居第二位;口服解热镇痛类药品在2003年一路下滑,但整体金额仍然较2002年有所增长,此类别产品整体规模排在胃药、皮肤用药、减肥产品和外用消炎止痛药之后。
--维生素售卖渠道拓宽
非典是导火索,它使更多的人珍爱自己的健康,由此,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医药类产品的销售增长势如破竹。这也说明,一旦消费者有健康类的需求,就会为医药企业打开财富之门。非典期间维生素的增长是非常令人瞩目的。在非典期间,被监测的8个城市中,不足70个维生素生产厂家笑到最后也笑得最好。对比2002年,维生素市场2003年的增长率高达80%,与感冒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程度相比,成为“领头羊”的维生素和钙制剂市场,可真称得上“胜似闲庭信步”。
通过调查发现,非典对药品零售市场的影响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上海、杭州及南京作为被非典波及较小的城市,所感受到的健康危机却最为明显,无论金额还是数量,都引发了非常壮阔的波澜,北京则次之。而广州作为非典首当其冲的城市,反而对维生素整体需求刺激不大,可见广州独特的人文饮食特点,仍然是维生素难以逾越的门槛。想当初,牛奶“撬开广州人的嘴巴”也大费了一番周折,最后才以更纯、浓缩等概念打开了广州市场,并使其成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牛奶市场。由此可以想见,广州将是日后维生素最有潜力、也最能检验各厂家营销功底的战场。成都是惟一在非典之后维生素下滑至从前水平的城市,休闲的成都人对维生素为何如此冷淡?只有进一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回答了。
维生素类的售卖渠道一直以药店为主,但在某些城市,近两年来非药店渠道的销量越来越大。非典期间,也许是为了躲避医院病患者的人流,也许是对药店渠道的信任,人们在这段时间更多地选择了从药店渠道购买这类产品。同时,在非典过后,这种趋势依然持续,并继续向超市渗透。从北京、上海、广州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的渠道的分布情况,更能看到这种缓缓进行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非典使维生素市场在没有完全成熟之际就成为了零售市场的老大,以后的路怎样走,值得人们关注。可以预见,更多的厂家将进入细分市场的争夺战,价格战恐怕也在所难免。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