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器官捐赠程序难操作(上)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21:48:11
器官移植手术越来越先进,器官捐赠的渠道却越来越窄小。许多器官移植患者,在等待中死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器官捐赠的程序设计缺乏可操作性,许多愿意无偿捐赠器官的志愿者却觉得捐赠很难。
――能做移植手术的少之又少休闲 居 编辑
江西省人民医院的心脏移植专家许林海医生介绍说,今年,他们医院只做了一例心脏移植手术,而有10个病人因为等不到供体而在痛苦中死去。
浙医二院眼科主任姚克教授说,他们医院需做角膜移植的病人每年都有两三百个,但可供移植的角膜却很少,偶尔会有濒临死亡的或者眼睛大范围破裂的病人同意捐献,但每年仍然只有15个左右的幸运儿能等到手术。
眼角膜捐献者还算多的,其他器官的捐献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许林海医生说,除了他们医院,江苏省内其他还有四五家能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院,大都在做过一例以后,没能再做第二例。
据了解,因为志愿者捐献很难达成,杭州不少医院目前已不再做器官移植手术。
――志愿者想捐献器官却捐不了
在杭州,只有10%-20%的患者能做肾移植手术,大多数人等不到肾源,只好靠人工机体活着,每周都要做3次肾透析,每次700多元,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他们而言,结束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肾移植。但这可能性在杭州实在是太小了。
难道真的没有人愿意捐赠器官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介绍说,1990年,他曾参与组建浙江省第一个眼库――浙江医科大学眼库,当时由于宣传攻势猛烈,曾有5000名多志愿者登记表示愿意捐献角膜,但实际上,后来真正达成的一个都没有。近几年,每年都有七八个志愿者在浙江省红十字会填写捐赠遗体的表格,但具体达成数也是零。
一方面是人体器官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志愿捐献者“有力无处使”,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杭州乃至全国都存在的问题:目前对器官捐赠仍然缺乏可操作性。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