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现趋于平稳态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22:10:08
2004年12月份,我国维生素C出口报价跌到4美元/公斤以下,而在2003年底国内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曾高达9~10美元/公斤。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04年前10个月,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5.26万吨,金额为2.52亿美元,出口平均价格为4.78美元/公斤。与2003年同期相比,维生素C的出口数量增长了24.28%,金额却下降了6.22%,出口平均价格下跌了24.61%。
--非理性涨价后的合理回归休闲居 编 辑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维生素C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市场供求的直接影响。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受美国罗氏、日本武田相继停产的影响,国际维生素C市场出现很大缺口,导致几个月内,维生素C价格从3.2美元/公斤一路窜升至12美元/公斤,最高报价曾高达15.82美元/公斤。在大好出口形势的刺激下,有不少原已停产或减产的国内厂家开始把重心重新转移到维生素C市场,一些新兴企业也纷纷投入维生素C生产行列。据上海海关统计,2003年1~8月份在上海口岸出口维生素C的78家企业中,有20家在2002年同期没有出口记录。此轮价格上涨持续到2003年5月后,才因美国帝斯曼(2003年2月荷兰帝斯曼公司收购了“世界维生素之王”瑞士罗氏公司的维生素产业)将要恢复生产的消息,出现了回落。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认为,2003年价格飞涨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不正常的,对行业发展并无益处。在高利润驱使下,该行业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机者进行生产、倒卖,干扰行业的正常发展。
因此,2004年年底维生素C出口价格的回落,实际上也是维生素C市场趋于平稳、合理回归的表现。
--全行业经营思想趋于成熟
乔海利认为:我国维生素C的生产采取两步发酵法,技术先进,生产成本要比美国帝斯曼同档次产品低1个多美元。目前美国帝斯曼已不生产维生素C低端产品,这部分市场已基本被我国企业所垄断,因此,这也是2004年前10个月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借助成本优势已纷纷扩产,其中河北维生药业2004年一次就扩产1.5万吨。如今,全国维生素C的总产能已突破10万吨。
目前,维生素C生产企业的经营思想正趋于成熟,在2004年10月份医保商会召开的维生素C分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企业一致认为,要以商会预核签章手段为依托,加强自律意识,规范经营秩序,争取将出口价格维持在4~5美元/公斤的合理价位上。乔海利说,其实早在2003年底,国内一些企业就预测2004年维生素C的价格将会因为扩产而下降,并且研究制定了停产检修计划,这种做法执行情况良好,比较有效地抑制了价格下跌的幅度。
据华北制药有关人士预计,在2005年以后,随着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供求关系的确立,维生素C价格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年增长率在5%~8%之间,平均价格区间应在7~8美元/公斤之间。华北制药目前维生素C年产能为18000吨,占到国际维生素C年需求量的20%左右,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