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____西方世纪之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0-09 14:53:44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见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但它必须合乎一定的规范、法度、若表现出格、离谱,高兴过了头就可成为情感增盛;忧郁太盛了,则可导致情感低落。当喜的不喜,该怒的不怒,或悲喜无常,则可表现为情感的倒错。
精神病中有一类即以情感的变化为主,可直呼为“情感性精神病”。这类病人的特点是发病时可呈病态的情感高涨、兴奋多动、谈笑风生、乐观自负,自身感觉良好;也可表现为情绪的极度低落、悲观消极、表现沮丧、音低语简、自觉无能。前者称为躁狂症,后者称为抑郁症;一个病人身上可以有两种情感变化的发作,故又称为躁狂抑郁症。休 闲居 编 辑
情感性精神病在精神科中是常见的精神病之一。在欧美国家中,此症的患病率为3.6-25‰,在住院病人中占20-40%以上。二者之中又以抑郁症为多。
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之由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家族遗传因素、体内生物化学改变特别是脑内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和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发病。因为有如许多的体内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起促发作用,故精神病学病源学上将其归之为“内因性”或“体因性”精神病。相仿还有些人因
过大精神刺激(如亲人亡故)或具有抑郁神经质,再碰到精神刺激也可陷人抑郁状态,国外把上述各类抑郁表现者都归入广义的抑郁症之内,其范围就更大,患病人数就更多、国际抑郁症协会主席曾经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在全世界的患病率为3~5%,即全世界有l.2~2亿抑郁症患者在一般医生的病人中,10%是抑郁症,瑞士一般医生的病人中.抑郁症竟占到18%。
因此,西方国家对抑郁症都深有认识,并称之为”世纪之病”。当然在我国‘内源性抑郁症”的患病率没有国外高,而由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心因性抑郁”也远不如国外多。这可能是中国人对心理压力,挫折的承受能力、忍耐性好,而社会竞争又不如西方激烈的缘故。但是随着对这个病的认识提高,病人的就诊率和医生的诊断正确率都有增加,其在住院病人中已占10%左右,占第二位。值得引起注意。
这类病人发病时除了为害自身,牵累家属以外,甚至还可构成违法肇祸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对他们积极地求医,同时又做好家庭监护就尤为重要。
首先要认出是病,才会求助医生。抑郁症的情感障碍,典型表现已如上述。即: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滞、言语减少,反应迟顿、动作减少的“三少”症状,称之为“抑郁三联症”。同时还伴有失眠,特别是早醒,醒来后悲观消极,整个上午被抑郁情绪笼罩,下午又好些,日轻夜重。严重的病人卧床懒起,讷木迟滞,饮食减少,面容憔悴,体重减轻,便秘、阳萎、闭经、性欲减低,轻症的病人,情感低落较轻,可伴有焦虑、恐惧.失眠多以人睡困难为主,一般没有食欲、性欲和体重减低的“生物性”特征。也有的抑郁以身体症状为表现,如胸闷、上腹部堵塞不舒、全身乏力或疼痛、失眠等而抑郁情绪反不占主要,经内科检查无病,用抗抑郁药后躯体症状很快好转,这类病人称隐匿性抑郁症。对后二者以及因挫折等而致的抑郁状态,更要注意发现。及时求医,效果良好。
内源性抑郁症发病时抑郁都较明显,且病期也较长。此时不仅病人十分痛苦,为了解脱痛苦,轻生自杀是常见的症状。自杀行为在国外也是一个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所谓的“危机干预”主要也就是对付自杀这种心理危机的。据国外研究,自杀有各方面的原因,但精神疾病,或心理偏异常是最重要的原因。精神疾病又
以抑郁症自杀率最高,国内外研究报告均如此。上海某区25年的累积资料人群中的自杀率平均为26/10万人/年。即一年间10万人中有26人自杀,这包括自杀而未死的在内,死者又只占其中的35.88%。这较国外还是很低的数字,但对抑郁症与自杀有关的行为还不能掉以轻心,应十分注意防范。
抑郁症自杀除造成自身为害以外还会导致社会危害。有决心自杀的病人先杀死家人而后自杀,不少杀婴案件就是抑郁症母亲所为,她们伯自己死后,小孩生活困难,怕拖累丈夫,其杀婴目的是出于“怜悯、同情、爱护”,称为“仁慈性杀人”或“怜悯性杀人”;其自杀行为牵连了别人,扩大化了,故又称“扩大性自杀”。还有些人,想死厌活,又下不了自杀之手,而去严重犯罪,包括杀人,希望得到处死的下场,称为“间接性自杀”。有的把悲观厌世思想和抑郁情绪,影响和感染了他周围的人,使一些情感脆弱、与病人亲密无间者也产生共鸣,同感悲忧,轻生厌世,甚至导致集体自杀,这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涉世尚浅,人生经验不丰,就可能发生。其为首者常系真正抑郁症,受“感应”者,可能只是暂时的心理偏异,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重症抑郁症,要及时送医院治疗,最好是住院。重症抑郁在抑郁症中只占一部分,更多的是心因性轻度抑郁,或神经症以抑郁为突出症状。抑郁不深,无明显消极自杀者,在门诊服用各类抗抑郁药,再加以心理治疗,情绪调整,矛盾化解,后果还是很好的。不必对病过虑,不要把自已思想都集中在烦恼问题上,再加上药物改善症状,步人良性循环,情况就会改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