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可导致心血管疾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2-13 19:00:10
关于生活习惯、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有过不少报道,而流行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的大量研究证实,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也密切相关。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病专家吴兆苏教授,介绍了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心血管病休 闲 居编 辑
Pratt医生等对美国巴尔的摩地区1551例无心脏病人群随访13年的结果表明,有抑郁症与无抑郁症者相比,前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后者的4.54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为1.71;有烦躁焦虑症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常人的2.07倍。Ba re foo t医生等对1250名冠心病患者随访19年,结果表明,有中等或重症抑郁症者与无抑郁症者相比,前者心脏病死亡率增加69%。研究表明,抑郁导致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引起肾上腺皮质对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反应加剧和血小板反应度增加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抑郁症病人心率变异度降低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律失常增加。
焦虑与心血管病
Kawach i医生等对33999名42岁-77岁美国健康职业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发现,焦虑指数最高组和最低组相比,前者致死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危险度是后者的3倍,猝死发生率危险度是后者的6倍。相关的病理生理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由植物神经介导的心脏压力感觉性反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猝死。
性格与心血管病
美国西部协作组的研究报告显示,A型性格者--急躁、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等,特别是有敌意者,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是非A型性格者的2倍,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是5倍。
有关的病理生理研究发现,有敌意者常常伴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吸烟、高脂饮食、过量饮酒等,其体重指数、血脂及血压也相应增高。研究还表明,有敌意者心功能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减退,血小板反应性升高,促进了动脉硬化。
社会孤立、缺乏社会支持与心血管病
Schoenbach医生等对2059名成人进行社会网水平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良好社会网的人与有良好社会网的人相比,前者患冠心病的危险度是后者的2倍;社会联系很少的老人死亡的危险性较高。Kap lan医生等对芬兰13301名成人进行调查发现,男性无社会联系者与有社会联系者相比,前者因心血管病死亡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54倍。K rum h o lz医生等观察到,未婚并对生活缺乏信心的冠心病患者,5年死亡率比已婚和有自信的人高3倍。
吴兆苏教授认为,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人类的社会性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个人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