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13 22:25:58
我国教育界正式提出“挫折教育”是九十年代初的事。当家长们发现一向乖顺听话的子女突然离家出走;当老师们发现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突然跳楼自杀;当社会各界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中中国小孩的拙劣表现而赧颜时;当高等院校教育者发现我们的“天子骄子”有如此多心理脆弱者时,教育者们震惊了!原来一个人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高等学府的学历,并不能证明他就是生活的强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智力训练,而不知不觉地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震惊之余,我们的教育界急切地呼唤“必须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程,它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应当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然而当我们的基础教育困顿于升学率这泥滩之时,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在拥有相对宽松环境的高等教育阶段。休闲 居编 辑
一、加强当代大学挫折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第一,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那种劳动锻炼和艰辛生活的磨练,大多数不为衣食所愁,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这在为他们提供较好成长机遇的同时,客观上也使他们减少了面对挫折与承受挫折的机会,以至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弱。
第二,当代大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城市)的学生自上学起,就被迫围着成绩高低打转,升学的竞争迫使他们放弃了应有的天真与快乐,甚至连节假日正常的娱乐也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这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使不少学生心理成长处于缓慢的状态,这部分学生考上大学后,面对新环境,无所适从,稍遇挫折即消极逃避,推卸责任。 第三,当代大学生中部分的家庭教育有偏差。当代大学生的父辈们饱受了生活的苦难,不想让儿女再受苦吃亏,平时在养育孩子时,有意无意地替孩子去抵御某些本应由孩子自己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则宠爱有加,诸事代劳,如每年新生报到之时、专车接送,前呼后拥,甚至帮儿女铺床单,洗衣服者不乏其人,这种父母包办代替过多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养尊处优,丧失了在各种挫折中成长的机会,不仅阻碍了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第四,部分大学生心理挫折承受力令人担忧,虽然没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但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干部与心理咨询员,在与学生直接接触中获得了一些第一手材料。如:未能当选学生会干部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因一次演讲失败而导致长期自我封闭的;离家才几个月的新生三番五次地哭鼻子要回家的;追女同学不成而大打出手等等。尽管这只是大学牛中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部分,使得我们高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对他们的教育是否及时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校园稳定。
第五,校园的环境相对外面的社会要清净。柔和得多,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环境,那将是充满竞争充满风险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得挑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任。那种循规蹈矩、乐知天命、不思进取的时代将被独立自主、进取创造的时代所取代。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极大地增加人们的心理负荷。大学生从校园踏人社会,面临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只有加强挫折教育、提高挫折承受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挫折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在校所有大学生而非少数问题学生,其性质应当是正面教育的而不是治疗性的。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写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挫折教育应始终遵循正面教育而不是临床性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患者,应该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也认为挫折教育的对象主要着重于正常人。我国高校开展的挫折教育,其对象也应着重于正常的大学生,这是由挫折教育的正面性与发展性所决定的。至于个别因心理挫折发生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当然也应进行教育,但这主要是治疗性质的了。当然应在不同的挫折教育阶段有所侧重。如在挫折认知教育与耐挫力训练阶段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而挫折后心理调整教育则侧重于个别学生。
三、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挫折认知教育、耐挫力训练和挫折后心理调整。
挫折认知教育。主要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同时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访谈时也可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这种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人们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二是“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即挫折具有两面性,它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挫折教育并不是教人如何去回避困难,而是教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三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道理,即确立正确的人生心态。一个人的人生心态。靠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一点点的培养与获得,一个人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练,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如果他能在挫折中奋起的话,那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耐挫力训练。耐挫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对同一挫折情境。耐挫力强者挫折反应较小,消极作用也小,而对耐挫力较弱的人、挫折反应较为剧烈,其消极作用也大,甚至会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因此,耐挫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耐挫力的增强除靠学生在生活中磨练之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目标性训练来进行。如:建立勤工俭学或社区服务基地,鼓励大学生自力更生,挣钱养活自己;组织大学生到贫困山区社会实践,与当地农民一起住,一起劳动,体味生活的艰辛;组织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以磨练意志,加强合作。发展个性为目标;对个别学生可以进行挫折想象训练,即假设一个挫折情境,在咨询员的指导下,找出解决挫折的方案等等。通过种种训练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所谓“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就是这个道理。
挫折后心理调整。即教育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如何通过合理的途径宣泄挫折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化阻力为动力。挫折后的心理调整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正确运用挫折防卫机制。挫折防卫机制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或者激励个体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最终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如果运用不当,则 不能真正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有时可能出现退缩与恐惧,陷人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境之中,造成个人对社会的不良适应。所以,教育学生正确运用挫折防卫机制,对调整挫折后的心态具有重大的意义;(2)教育学生进行挫折的自我调适。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挫折都是学生运用自我调适的方法化解的。具体的方法包括:及时校正不合理的认知态度;冷静分析,以进取态度改善挫折情境;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减轻心理负荷等。(3)鼓励学生放弃偏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许多学生基于传统偏见,觉得心理咨询“丢面子”或“有病”。其实“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最终铸成大错。
以上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挫折教育的性质与对象、挫折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希望有更多的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大学生挫折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转自心擎网 摘自:《大众心理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