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推断校园暴力祸起家庭暴力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7-18 15:37:18
伴随着校园不断有伤害事件的发生,校园暴力正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心理学家、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产生的根源在于家庭暴力。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1999年3月,北京一所私立中学的16岁学生张某被同校学生董某踢碎睾丸,不堪羞辱,自杀身亡;2000年1月,西安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少女侮辱少女案,女学生张某被同班女生李某等扒光衣服,惨遭蹂躏数小时。王加绵指出,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休 闲 居 编 辑
剖析众多的校园暴力案例,王加绵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如果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害群之马”其实是不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也是需要诊治的心理障碍患者。
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这绝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王加绵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点。
在校园暴力的滋生过程中,社会不良影响扮演了“帮凶”角色。王加绵说,从打打杀杀的电视动画片到黑社会称王称霸的电视镜头,从“纪实文学”的杂志到追求轰动性新闻的报纸,都曾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留下不良纪录,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更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直接诱因。
制止校园暴力已迫在眉睫,仅仅依靠批评-处罚-送工读学校-进少管所的传统方法很难奏效。惟有综合治理才能对校园暴力手到病除。王加绵建议要动员社会力量办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知识、科学教育的技巧等,避免孩子们的心灵从小受到压抑与伤害。
此外,还应构建市、县、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一所学校都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设心理辅导教师,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文化宣传及出版部门的人士也应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少一点“向钱看”,把社会公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底线。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