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为何哭笑无常—癔病型人格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5-19 17:17:47
“你别发神经了好不好?我烦透你了!”当妻子因为丈夫小赵说她什么也不懂,在外边乱讲话,她就掉眼泪时,小赵恨恨地说了这么一句。结果妻子更来劲了,坐在地板上大哭起来,还滚到桌子下。小赵知道她的作为,不理睬她。过一会他冲好一杯麦乳精送过去,并连声哄她,结果她马上又破涕为笑了。邻居们都知道小赵妻子有个哭笑无常的毛病,说她“歇斯底里”。
许多个都听说过“歇斯底里”这个词,而且尽管未必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但在自己的说话、写作中却不止一次地用过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上,歇欺底里型人格,多见于女性,其主要特点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哭笑无常,同时对人的情感并不深。其表情生动,但显得过分做作、夸张、好表现自己,以引人注意,因此也被称为“戏剧性格”;受暗示性和依赖性强,常因他人的言语、态度、情感和行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表现;为人处事幼稚娇气,感情用事,自负,自我中心倾向较强,好炫耀自己、心胸狭窄,急躁,对人要求过多,有时还会以有目的的“癔病发作”来博取别人的特殊照顾;有高度幻想性,平时常作白日梦,陶醉于幻境之中;性心理发育不成熟,不是性冷淡就是对性过分敏感。休 闲居 编辑
癔病型人格是癔病的发病基础,癔病人格者在某些刺激和暗示作用下,易出现癔病发作。因此,尽管癔病型人格还不是癔病,也不是医学上讲的精神病,但必须重视它,避免有这种人格者在不良刺激下导致癔病发作。
形成癔病型人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幼年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与态度的影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过多干涉,包办代替,溺爱放任,父母教育方式的分歧或冲突,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不成熟、幼稚和自我中心等物质;经常处于兴奋冲动的生活方式之中,情绪容易波动,大起大落,而且由于见惯不惊,不易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缺少独立适应环境的机会,不善于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缺乏主见、果断性和毅力,形成任由情感流露表现而不加以控制的行为习惯;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特点可能也与此型人格有关。癔病型人格者应该正视自己的人格缺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改正或克服不足之处,使自己逐步适应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成熟起来。如果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不承认或不克服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缺陷,放任自流,恣意胡闹,会把人际关系弄得一团糟,处处碰壁,在社会上失去尊严,在家人朋友中间失去威信;而且容易发展为癔病,甚至变得放荡自恣,危害社会。
其次,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而癔病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是情绪很不稳定。因此要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生活节奏和内容,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强的兴奋刺激,有利于保持情绪稳定。采用自我暗示和想象转移等方法可以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例如经常暗示自己不要太冲动、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自作多情或激动等等。在情绪波动和烦恼忧愁时,可以要求自己联想一些愉快的人和事,以此来摆脱烦恼,让情绪平稳下来。
再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要与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客观地评价他人,不要凭主观猜疑就口出狂言,感情冲动,随意发泄,行为怪癖,动辙以哭泣和发脾气来要挟别人听从,与人争吵打骂不休。这样做对人对己都无好处。
社会环境对癔病型人格者要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合理的教育,不应太冷淡或歧视他们,同时又不能对他们百依百顺,随意迁就。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多给帮助。对他们的不正确看法、偏激情绪和紧张行为要委婉地予以解释、引导,尽量避免与他们直接争吵冲突,以免其情绪过于激动而发病。应该帮助他们设计和寻找一种合适的、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独立适应环境的机会。
对癔病型人格的心理治疗常采用暗示疗法。这类人受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倾向突出,生活内容单调,对他人依赖性强。对某人印象好时,可以不加批判和思考地接受该人的任何意见;反之就不相信对方,难于接受暗示。因此,暗示疗法就是依据他们受暗示性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置各种情境,提供口头和文字材料,对他们施以积极的暗示,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或习惯。
此外,癔病型人格者情绪太激动时,可经医生同意后,服用安定类镇静药物和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氯丙嗪或泰而登,以控制情绪冲动和避免诱发癔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