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精神卫生健康——10月10日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1-29 14:33:51
神经精神疾病已成为国疾病总负担的第一重荷
81.8%的人不知道“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的10月10日,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46.5%的人不知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这是卫生部10日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中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休 闲 居编 辑
卫生部同时提供的一份报告则显示:目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类严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由此看来,“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抑郁影响每个人”成为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多么的准确与及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预测2020年精神障碍与自杀所占总疾病负担将列第一位,而抑郁症是精神疾病中最主要的问题。
据卫生部负责人介绍,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和关心精神卫生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精神卫生工作原则。目前全国有县及县以上精神病院、精神病防治所(站)500多所,床位9万多张,精神科医师1.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3万人。
不过,卫生部负责人也坦承,精神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与实际需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精神卫生具有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的双重特性缺乏充分的认识;精神卫生机构在基本设施建设、人员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还不适应工作的需要;有关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完善和立法工作滞后。
据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资模式,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减少精神疾病发生;加强部门协作,积极推进精神卫生法制化建设。
对待抑郁症要作长期治疗准备
10月10日是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专家提醒: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抑郁症是一种慢性、致残率高的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所以,无论是首次发作还是再次发作都有长期治疗的必要,这对于预防复燃和复发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据专家介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患者感觉心情很坏、悲观郁闷、说话声音低沉缓慢,动作迟缓,自卑自责,有生不如死之感。抑郁症患者还表现有内在动力的障碍。患者无法振作起来,不能作决定或下决心,无工作兴趣,缺乏主动性,缺乏干劲和热情,对任何事都无信心,做每一件事对患者来说都是痛苦的,尤其是早晨。而因此产生的失职、延误又加重了患者的过失感和痛苦。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抑郁性木僵——表现冷漠麻木,几乎不活动、不讲话,但无内在紧张。
专家表示,“健康”是指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或衰弱;也就是,一个人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都达到完好的水平方能称为健康,同样的这也是抑郁症的最终治疗目标。
据这位专家介绍,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为:症状缓解后,至少巩固治疗6个月,然后逐步停药,克服药物的依赖性。 (田 雨 周 玮)
表现躯体症状 实为心理疾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王志铭记不清自己接诊过多少病人,但有一例病人他至今记忆犹新。
不久前,48岁的知识女性许某因突然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经过一周的治疗,许某的症状暂时缓解,但又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化科医生会诊为“浅表性胃炎”。此后,虽经药物治疗,许某的病情却更加严重,体重由65kg下降到37kg,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
医生和病人家属都奇怪,为什么按临床表现诊断并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还越来越重?难道还有其他疾病没有发现?再做检查,仍未发现有其他疾病。治疗方案因此举棋不定。
王志铭接触到病人时,她严重失眠,焦虑。由于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她一度企图自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查阅病历资料,王志铭了解到,许某在郑州一所高中任物理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欠佳,近几年一直觉得疲劳。许某的丈夫在政府某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平时工作忙,根本不顾家。虽然相信丈夫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但不断有一些娇声娇气的女性给丈夫打电话或手机,加之丈夫有时夜不归宿,总使她忧心忡忡;婆婆偏瘫卧床,父亲患痴呆症,都要靠她照顾;女儿长大成人,婚事让她前思后量;即将考大学的儿子的学业也成为她的一块心头病。
在种种压力下,许某越来越烦躁、易怒,生活、工作都成为沉重的负担,感觉生活中没有任何兴趣或快乐可言,失眠、早醒、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种种不适更是困扰许某。
综合各项判断,王志铭诊断患者表现为躯体疾患,实际上是心理疾病,即更年期躯体心理症状。在药物治疗下,结合医生的耐心开导,许某终于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三周后痊愈出院。
据专家介绍,人到更年期,一般女性在45~55岁,男性55~60岁,由于性激素分泌的下降,机体逐渐衰老,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再加上家庭、社会负担沉重,在抑郁素质的基础上,或在过度劳累、某种疾病的影响下,这些人群往往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持续性躯体疼痛、呼吸系统症状、月经紊乱、停经或性功能障碍等。更年期躯体心理症状的患者主要是更年期人群,尤其以女性居多。 (李丽静)
谁来维护精神病人的权利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农民李克田为了“除害”,竟然亲手杀死自己智力残障的儿子,被睢宁县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并被依法提起公诉。由此,关于精神病等智力残障病人的行为约束与权利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今年32岁的睢宁县凌城镇陈李村村民李二虎因为自小痴呆,经常给家人带来或大或小的麻烦。今年7月16日,李二虎途经村前的一座桥时,看到本镇夏圩村34岁的痴呆患者朱连升坐在桥上,就乘其不备将他推到桥下,朱连升受到重创,经医治无效死亡。李二虎的父亲李克田不得不赔偿对方医药费、丧葬费共1200元。
痴呆儿子不断闯祸,让李克田既愤怒又无奈。愤怒之余,他竟萌生了“铲除‘祸根’”的恶念。次日晚,李克田支走家人,用绳子将李二虎勒死。
近年来,像李二虎这样的精神病等智力残障人士伤害他人及被人伤害的事件不断增多,屡见报端,一个个惨剧提醒人们:精神病人的行为约束与权利保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按以往惯例,约束与保护精神病人,这只是患者自己家里的事。但江苏一些社会学者分析后认为,仅仅依靠患者家庭的力量去约束和保护他们是不够的,事实上,许多患者家庭难以独自承担这一重负,更有少数患者亲属为了减轻负担,竟然铤而走险,将患者杀害,也因此将自己送进了监狱。建立和健全一个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财政、公安、民政、卫生、残联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的救助管理机构,和家庭共同承担起对精神病等智力残障人士的救治管理责任,已成为当务之急。 (朱旭东 王骏勇)
心理门诊为何门可罗雀?
记者9日上午在丹东市精神病医院看到,与市内其他综合性医院的熙熙攘攘相比,这里的患者寥寥无几。
据这家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彦明介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导致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记者在这家精神病医院了解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1世纪人类心理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大约有86.7%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心理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心理紧张,重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其中大约30%左右发展为各种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单是抑郁症终生犯病率就达到17%。可想而知我国目前心理疾病患者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
但目前我国只有不足1/3的心理疾病患者主动寻求治疗,而且其中不足1/4的人得到了科学规范的系统就诊,心理门诊的现状用“门可罗雀”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刘彦明主任认为,这主要是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他说,社会、家庭和心理疾病患者对心理疾病存在偏见和歧视心理。对家中出现的心理疾病患者百般遮掩,实在瞒不住了才就医。他归纳出心理疾病患者就医的“三步曲”:
第一步,认为心理疾病是邪道虚证,一旦发病先找巫医“神汉”。而巫医骗人说患者既有“虚证”又有“实证”,而他们只管治“虚证”,治“实证”还得到医院,以此骗走患者一部分钱;
第二步,心理疾病患者为治疗“实证”进了综合性医院,大脑、心脏、肠、胃等脏器检查下来全部正常,把手中不多的钱又花掉了一部分;
第三步才想到精神病医院,确诊后进行治疗时,家里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只有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态度。
他认为,心理疾病门诊就医者少,还因为社会和家庭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人们普遍觉得有人得了心理疾病家里不光彩,一旦传出去,家里其他人找工作、找对象会有困难,所以就尽量掩盖病情。
此外,还有一些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一般不表现在心理精神上,而是表现在生理上,如气短、胸痛等躯体脏器,因此大多数病人到综合性医院就诊,这也造成心理疾病门诊的就诊率低。(葛素红)
自我防范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抑郁障碍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抑郁症的发生,或在抑郁症出现的萌芽期如何自我调适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朱紫青建议:人们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培养闲暇时间的兴趣爱好、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往、学会抒发情绪等方法防范抑郁障碍。
朱紫青介绍说,抑郁症的原因至今还没有完全破解,一般认为由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三方面相互作用引起,人际关系疏远、离婚或分居者中的抑郁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婚姻状态良好者。
锻炼和人际交往是避免抑郁的最好方法。锻炼时人体呼吸发生变化,需要集中注意力、躲避障碍物,人体感到疲乏以及肌肉酸痛等,这一切都会使患者转移抑郁思维,提高自信心。与他人进行愉快的交往更可以使自己获益良多,因为人们会不自觉地在交往中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感到更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可以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也可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提高睡眠质量、注意三餐饮食质量也是非常必要的,人的身体好了,就可以更好地抵抗抑郁情绪的产生。
抑郁症与其他精神性疾病不同,在冬季发病率最高。因此,有抑郁倾向的人应该多到户外参加一些活动,晒晒太阳,不要独自“闷”在光线较差的房间里。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伴有显著的焦虑,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可以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炼,比如打打太极拳或者坐下来沉思一下,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吴苡婷 仇 逸)
八成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10日是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近日,记者采访一些医院精神科的专家了解到,精神疾病给社会带来的负担已超过其他疾病,位居第一,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江苏省的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已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千分之十,上升到90年代的千分之十四,患病总数约100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等重点精神疾病患者将近50万人,每年新发的精神疾病患者约2万人。
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令专家异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则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也会使躯体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化、疗效降低、病程延长。为此专家建议,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张星)
医生告诉你得了抑郁症如同患感冒
“我得了抑郁症,别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一个心胸狭隘或意志薄弱的人。”在中国相当多的抑郁症患者抱有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医生在此告诉您,其实得了抑郁症就如同患了一场感冒,只要积极治疗,您很快便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因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在国外其患病率最高竟占人群的10%左右。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副主任医师童晓欣特别想告诉抑郁症患者四句话:
一是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它不能说明你心胸狭窄,也不能说明你品质低劣或意志薄弱。总之,抑郁症与感冒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中国人心理健康的观念比较淡薄,对健康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层次,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如果你或你的亲友得了抑郁症,千万不要感到见不得人或低人一等。
二是抑郁症可治不可怕。抑郁症患者常会感到自己无药可治了,因而更加悲观绝望,甚至企图自杀了之。抑郁完全可以治愈,如果你患抑郁症了,就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感冒了,我的情绪现在正在发烧,还会打个大喷嚏。现在很痛苦,但只要吃点药就会好的。”
三是抑郁症与精神分裂是两回事。我国抑郁症病人往往心存顾虑,不愿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怕被人轻视或称为“精神病”。其实,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抑郁症也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
四是抑郁症对你的发展很可能是件好事。它让你陷入反思和内省,治愈后你的精神可能会达到比以前更高的层次。所以,如果你抑郁了,不要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童医生特别提醒抑郁症患者:“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是对付抑郁的最佳良策。(陈 冀)
“回想过去,觉得自己很可笑”
毕业一年就获得公司的赏识,第二年升任部门经理,本该是踌躇满志、大展身手的好时候,28岁的小伙子陈某却突然辞职了。在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医生的开导下,他终于吐露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父母离异、由母亲一手带大的小陈从小好强、能吃苦,但想法容易偏激。被提拔为经理时,他就开始幻想:按照这样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自己就可以成为……可是两年过去了,他的岗位没有大的改动。于是,每天他都问自己:是不是我能力太差?是不是公司对我不满意?加上工作本身的压力,他辗转难眠,久而久之,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变得沉默、消沉,不愿上班,“算了,我还是自己走吧。”终于,在大家的惋惜声中,他离开了公司。
3个月后,通过吃药和心理疏导,明显好转的小陈说:“回想过去,觉得自己很可笑,可是当时就是认准了死理,陷进去难以自拔。”
为他做了20多次认知行为治疗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部副主任刘义兰医生说:“不开心可能引发大问题,像这样的抑郁障碍患者我们每天都要遇到。他们中,轻的难以承担家庭和工作的责任,重的会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
抑郁障碍,过去常常和不开心、不愉快等同起来,认为算不上一种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朱紫青表示:抑郁障碍,是指没有明显原因的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至少两周。在心境和情感上,患者表现为悲伤,对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事情都反应迟钝,做事没有动力;在思维和认知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下降,犹豫不决,丧失自信或自尊,无价值感,无理由地自责,有自杀的念头;在精神活动方面,患者身体活动缓慢,面部缺乏表情,缺少人际交流,烦躁,失控行为过多;在躯体表现方面,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和体重莫名降低或增高,性欲下降,精力下降,身体感觉疼痛,有压力感、寒冷感,肢体沉重等。
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常常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在亲子关系上出现问题。上海的近期一项研究发现,62例抑郁障碍病人中有58例影响到工作,严重影响的有17例。更严重的是,2/3的抑郁患者曾经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的患者最终自杀。我国的自杀率为22.2/10万人,其中70%左右的自杀与抑郁障碍有关。(仇 逸 吴苡婷)
抑郁症有三大症状早期干预不应忽视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抑郁情绪,如果不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就会演变成严重的抑郁症。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江苏的有关专家呼吁,必须重视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系主任杜文东教授介绍说:抑郁症有三大主要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迟钝。但同时具备以上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很多患者只具备其中的一点或两点,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都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他说,抑郁症有所谓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如果上述不适状况早晨严重、下午或晚上缓解,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较大。杜文东认为,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
目前,在南京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中,就诊率在60%~70%左右,南京市脑科医院精神科每年有10多万人次的门诊量。对此,东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向真副教授分析说:“精神疾病患者每半个月须就诊一次,但实际上,这些病人的就诊情况并不理想,这还是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干预情况,早期干预就更可想而知了。”
马向真说,早期自我干预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忧伤和痛苦用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并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同时,尽量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而患得患失,力争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来调节精神生活,消除心理紧张,开阔心胸。
专家们认为,社会的关心和家人的关爱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绝大多数病人具有抑郁倾向等精神卫生问题的时候,往往被自己或家人所忽略,而人们对精神病人尚存在普遍的偏见。实际上,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干预,50%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至少他们的症状可以减轻到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朱旭东、蔡玉高)
专家开出“快乐人生方”预防心理疾病
丹东市心理疾病预防中心主任李宁认为,心理疾病不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鉴于我国目前人群中有86.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多年从事心理疾病预防工作的心理专家李宁,开出了一剂“快乐人生”良方,以帮助人们避免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
一是从完善个人性格入手,塑造一个相对健全的人格,通过不断陶冶个人情操,端正人生态度,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同时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学会接纳别人的长处短处。
二是遇事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切忌遇事完全主观化,以免因主观化导致片面。对一些问题从负面影响考虑过多会导致压力加大,从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强烈,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比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病、高血压、癌症、胃溃疡、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的第一致病因素是心理和精神因素,因此人们遇事不可片面、偏激。
三是要善于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压力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建立起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通过换位思考、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仍然无法排解郁闷的情绪,要寻求亲人朋友的帮助。以倾诉的过程缓解压力,换句话说,是把自身的包袱让别人分担了一些,从而起到了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
李宁认为,最科学的预防办法莫过于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出现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时,应该主动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专业心理医生会提供一个有效的建设性的干预措施,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他说,我国目前86.7%的心理问题人群中,大约有30%左右发展为各种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而各种心理疾病患者中只有1/3的人主动寻求治疗,其中不足1/4的人得到了科学规范的系统治疗。由于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率低,心理疾病患者的未治率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影响到患者本人躯体疾病的康复,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下降,有人甚至失去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重症患者则自杀率高。
李宁认为,预防心理疾病可以归纳为“人活一生快乐为先”这一主题,尽量忘却烦恼,一个人无论财富多寡,年龄大小,都有权利而且应该选择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快乐人生”才能体现生活的高质量。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