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令竞走如虎添翼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2-06 12:47:31
2003年1月,国家竞走集训队成立,同时国家竞走队科研课题组也随之成立。竞走队云集了全国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科研小组则由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野亲自牵头,由北体大运动人体科学学院院长谢敏豪负责,组成强强联合,使竞走队取得全国锦标赛一次比赛14人次达到国际A标的出色成绩。
提倡“引导型”科研休闲 居 编 辑
过去,体育科研一直被认为是跟在教练员、运动员后面,抽抽血,查查尿,出一份结果报告。国家竞走队组建初期,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领导就对科研组提出要求:竞走项目的科研工作不仅是服务型的,更应是引导型的。科研人员不仅是一名实验员,更应从项目特点出发,全方位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出建议,对训练过程提供科学监控。这一高标准的要求给科研人员很大的压力,但压力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贯彻“三从一大”原则是提高训练水平的关键。因此竞走队提出了“训练量上有突破,训练手段和方法有创新”的思路。但是量的突破到底是多少?量小了,运动员训练没到位,量过大,运动员不能及时恢复,训练效果则欲速不达。科研人员跟教练一样深入训练场,了解训练的第一手资料,观察每一堂课队员的完成情况,并对每堂大课的所有队员进行运动后和次日晨尿样的分析。测试结果当天反馈给教练员,并与教练员交流,提出参考意见,适时调整次日的训练。这样教练员感觉安排训练计划心中有了数,科研人员也对调整运动员的状态心里有了底。科学监控为教练员严格控制训练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运动量在科学的依托下小心但逐渐地放大,训练效果也逐步体现。
敬业与实效并举
自组队以来,科研人员全天候跟队,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与教练和队员在一起,了解教练的训练意图,深入观察运动员的反应。50公里的大课,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运动员一样,要在场地坚持5小时。大课之后,科研人员还要完成对所有队员运动后和次日晨尿样的检测。此外,平均每周还有血液指标的检测。由于人多,这些日常工作费时繁琐,但科研人员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次测试并及时反馈,赢得了教练员、运动员的信任。
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是科研工作另一个主要方面。科研组提出“个性化营养补充”的新思路。根据每个队员生化测试结果和历史记录,制定适合本人的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组队初期运动员普遍出现血色素低、免疫力低下、睾酮低下等情况,经过4个月的监控和补充,在运动员普遍训练负荷达到个人最高的情况下,上述指标仍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竞走队,运动员珍惜进入国家队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刻苦训练蔚然成风,有的老队员为身体恢复慢,不能超额完成训练任务,急得掉眼泪。而小队员则要求教练安排完成与别的队员一样的量。为此,通过反复强调,个别谈话,教练要求队员充分认识到循序渐进的重要意义,刻苦训练是主流,但是科学训练更要提倡。科研人员也协助做思想工作,同时不定期开展讲座,给运动员讲述科学训练和合理营养,还每周两次给运动员、教练员上英语课,提高整个队伍的文化素质。
插上腾飞的翅膀
女子20公里主教练王春堂说:“科研是竞走项目腾飞的翅膀”。在全国锦标赛中,女队有6人达国际A标,最好成绩普遍提高。王春堂说:“自从组队以后,科研帮我选材,给我提供训练依据,使我的训练计划具有针对性。尽管训练量、强度都很大,但整个控制过程有科研监控,我能及时得到训练后的检测结果,得到来自科研的意见,使运动员既达到训练的刺激,又能很好地恢复过来,因此出现了运动员集体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的现象。”
领队杨善德说,竞走队组建刚4个月,科研工作也刚起步。下一步的工作中还有很多新问题。下一阶段国家竞走队备战世锦赛,在赛前要上高原。高原训练是耐力项目较多采用的手段,但训练效果不一,很多问题有待探讨,这也给科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摸索一条适合竞走项目的高原训练规律,是个艰巨的任务,希望科研工作能取得进展,为我国竞走项目再次起飞插上“腾飞的翅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