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11 07:04:40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新科技革命为起点的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大调整,中国的阶层分化明显滞后了,但经过近十年的加速分化,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并且明显表现出二者在发展趋势上的一致性。现在,西方国家的白领阶层一般占全体劳动者的45-60%,有的国家还要更高一些。中国的这一转折在80年代已经启动。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各职业人口构成资料表明,白领人员占各职业的比例由9.7%上升到了11.8%,增加了2个百分点。虽然从比例上看,增加幅度不大,但从绝对数上看,增加幅度还是很大的。同样,天津的统计材料表明,90年代初较80年代初,脑力劳动者的比例由17.19%升至20.72%,体力劳动者的比例由82.81%降至79.28%,二者的升降幅度为3.53个百分点,其中产业工人下降了4.77个百分点。上海的统计材料表明,1997年在上海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职工中,从事管理与技术的白领职业的人口占公有经济在业总人口的18.3%,而白领工人在整个上海工人中已经超过40%。
中产阶级的社会特性休 闲 居 编 辑
在现实生活中,中产阶级远非总是表现为严格确定的一望可知的集团,他们散落在各种职业、部门、文化和其他共同体的复杂结合之中,甚至在经济、意识形态上都不是统一的整体,但他们至少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在经济上,他们一般拥有中等财产,有较稳定的中等水平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二是在职业上,他们的职业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许多职业。在现代社会里,劳动分工体系中的各种职业都具有特定的技能。这种特定的技能既带来了收入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公职人员成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他们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并且利用自己的知识赢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和随之而来的优厚待遇。三是在政治思想上,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一般持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同时,因为在行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直接掌握生产力和文化设施,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来消除社会中的弊病。
西方国家经过了数百年的工业化孕育了一大批中产阶级,从而使他们的社会结构由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多数西方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结构因素。相比之下,中国的中产阶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由此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如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加快了社会结构的自然演变过程。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中产阶级的富裕、学历、声望等特征之外,还表现出自己的社会特性。
首先,中产阶级的职业构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业垄断性。目前,我国的高收入行业主要集中在具有不同程度垄断性质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依靠国家赋予的一定的垄断地位,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不仅获得超额利润,而且也为职工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运行中的垄断行为及带有行政色彩的垄断现象,使一部分人凭借垄断收入顺利地进入中产阶级行列。这一现象起着一种负面作用,即大大挫伤人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并阻碍大多数人凭正常的经营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中产阶级。
其次,“新生代”构成了中国中产阶级的主体。相比较而言,在社会结构的自然演进过程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由各种年龄群体构成,成分复杂;而在中国,“新中间阶层则是由一个25-35岁上下的年轻群体构成的”。我们知道,近年来,在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高收入领域大都集中在诸如金融、证券、信息、高新科技等三资企业、新兴行业中。这些行业在社会上处于上升地位,一旦进入其中,也就占领了市场的最高点。“新生代”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新的专业知识,懂外语、会电脑,比较容易进入到有竞争力的职业中。无论在职业结构上,还是在生活方式、社会态度上,“新生代”与传统的中产阶级都有重大差异。他们有令人羡慕的职业,有很强的高消费倾向,有渴求名望与成功的心理状态。这一切都使“新生代”起到了一种“社会示范群体”的效应,即使得那些在现有社会结构下无法享受高收入的社会群体更加关心经济生活的变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层次。
再次,中产阶级身上与身俱来的“西化”烙印。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诞生的途径不同,中国中产阶级的诞生经历着两条道路,一条是“本土化”道路,即由产业革命和市场化培育起来的;另一条是“西化式”道路,即西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雇佣和培训了一批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工作的专业人材,他们享受较高的薪水,自然就是中国社会的“白领阶层”。由于受西方跨国公司的特殊培训,这批白领阶层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是在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都打上了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深深烙印。虽然他们喝着中国的水,但却尽量地模仿着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用外国名牌包装自己,对国货是不大赞誉的。他们大都有一种阶层的自豪感,有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感觉,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并不像他们的外表那样华丽照人。在洋人面前,他们是二等人,在国人面前,他们是二等洋人。空虚、浮躁、匆忙、缺乏归属感以及无根的感觉,是他们心理上不安全感的体现。一位白领曾这样说,我已习惯于那种既被人踩在脚下,又消除了自己疑虑的生活道路,这些为常人所不能理解。当我已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幻觉浑沌中,不知道究竟还有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找我想找的东西。这是由西方跨国公司培养起来的中国白领阶层的先天不足之处。
最后要说明的是,鉴于中国国情,我们不能把所有在经济收入方面比较富裕的人都称之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从本质上说,是指那些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来参与市场竞争,并因此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人们。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一般而言较为向上、积极,具有正面意义。那些投机商、暴发户、利用权钱交易的权势寻租者,利用权力地位取得财富、地位等稀缺资源的人们,严格地说,并不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