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让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不再羞答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16 12:45:26
19岁的志愿者、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陈男一边用一根香蕉做道具,一边讲解避孕套的使用方法。30名男女大学生围坐在他周围,专注地看着他的每个动作,一些同学还不时提出问题。
这些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的大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大大方方地谈论爱情和性的话题,了解避孕和预防艾滋病等知识。同学们还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在遇到性骚扰时的处理方法,以及怎样拒绝恋人提出的性要求。
像这样的“同伴教育”正在指导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性知识。流行于英美等国的“同伴教育”,是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分享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这种教育方式广泛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和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休闲 居 编 辑
从2003年9月开始,非营利公益组织玛丽斯特普中国代表处就联合北京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人大、北大、清华等8所大学中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的同伴教育,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方面服务和信息,培养了大约200名学生同伴教育者。
玛丽斯特普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崔麒说,“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同伴教育”既可以采取群体游戏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是一对一地聊天谈心。
“它不是讲座,也不是学术探讨,而是游戏。”她说,“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讨论能使同学们坦然面对来自爱情、性、生命和成长中的各种挑战,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在以后向其他同龄人传播所学到的信息。”
首次参加同伴教育活动的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学生彭竹说:“同伴教育的气氛很轻松,讨论的时候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觉得难以启齿。而且我还想成为同伴教育的主持人,和更多的同学交流。”
受传统文化影响,性教育一度让中国人“谈性色变”,即使在今天,公开讨论性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不过20年前,在大学校园谈恋爱还很“扎眼”甚至遭禁止。两年前,中国高校取消了对新生年龄和婚姻限制。今年初,山东大学在全国率先允许在校生结婚、生育。
玛丽特斯普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刘丽青说,中国目前有两亿青少年,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提前了,但相关的知识还很欠缺,而青少年又是性最活跃的、是最容易受到艾滋病攻击的人群之一。
她说:“同伴教育是比较容易沟通和让人接受的方法。虽然有很多组织在做,但是同伴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19岁的大学生曾娴舒说:“我们从前的性教育简直是一片空白,高中的时候虽然有关于生殖和生理的课,但老师只让我们自己看书,或者干脆就跳过去。大学里更是没有性教育的课程,所以现在有些大学生对有关性的话题有一种‘天生’的回避。”
“但同伴教育让我们在同龄人中可以公开健康地谈论性的话题,获得科学的生理知识,而不是自己从网上或是小说得来的那些错误的性知识。”
曾娴舒现在已经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了同伴教育者,她把自己学习到的性知识和对于性的态度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聊天的形式与同伴们进行交流。
这次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玛丽特斯普中国代表处组织的同伴教育培训实际上是“同伴教育者”的培训,即从参加者中遴选出合适的志愿者作为主持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组织者将针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青春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三方面的教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