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孤儿:何处是我家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1-05 13:41:42
CCTV.com(时空连线):主持人:四个孩子从河南来到重庆,满心以为那儿就会是他们的新家了,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就需要打道回府了。黄伟好心想办件好事,但是他也没有想到原来办好事还真是不容易,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能够在重庆市的江北区上成学呢,我们今天的节目当中会请来三位嘉宾,第一位嘉宾就是资助四位艾滋孤儿的黄伟,第二位
是重庆市江北区的教委副主任何成银,第三位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杨团,她以前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非常欢迎三位加入我们节目当中。
主持人:首先我想问一下黄伟,你有没有想到会是最后这样一个结果?休 闲居 编 辑
黄:这个事情做梦都没有想到。一开始吧总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支持。没有想到这个结果。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何主任,为什么这个好事就办不成呢?
何:应该说这四个艾滋孤儿通过新闻媒介的广泛的曝光,他们的名字在报上也是见了报的,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家长他们都知道有操河南口音的几个孩子到我们这儿来读书,然后就是我们学生家长纷纷的打电话到我们区教委说如果你把这四名艾滋孤儿安置到我的孩子就读的学校,我们只有转学走人。另外因为我搞教育工作,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是非常关键的,他不仅要学习成绩好,还要身体好,更重要的要心理健康,我们区教委安置在任何一个学校,不论江北区还是重庆任何一个学校,他们的身份都会曝光,大家都知道,周边的学生肯定会歧视他们,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就不太好。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何主任,因为据说您也是学心理学的,您刚才也特地谈到了心理的问题,您觉得把这四个孩子送回河南去,给他们一个强烈的信号说这里不欢迎你们,这样的做法对这四个孩子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吗?
何:如果造成目前这个状况,不在于我们区教委,我们做事情,有良好的愿望,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我们干事情,现在我们提倡办实事,不应该做表面文章,我感觉我们新闻媒体在这个问题上是帮了倒忙的,如果新闻媒介不频频曝光,不说有四名艾滋孤儿到重庆来就读,不曝光他们的名字,悄悄我们把他们安置了,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是艾滋孤儿,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杨:何主任我倒觉得,您这么说,实际上我想您提出了一个公开性和神秘性的问题,您认为如果这四个孩子匿名,不说他们是艾滋病人,艾滋患者的遗孤,这样家长不知道,你们就可以悄悄接受了,如果一公开的话这个事情就造成你们的被动,造成家长的情绪。这样你们就觉得很难接受了是不是这样?
何:应该说是家长和孩子很难接收,而不是我们。
杨:实际上您这个意思就是说对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的家属,他们还是以匿名为好,是不是这个意思,您要知道,如果要是采取这种神秘的态度,大家不去了解艾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经过什么样的途径传染的,艾滋病的孤儿遗孤到底有没有传染性,他们经过检查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保证他们是安全的,是没有艾滋病的病毒的,如果这样的一些知识,大家都不知道的话,整个社会就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这种恐慌的状态我们已经看到了,就是非典。我觉得你刚才讲到的一些家长他们打电话来,我相信不一定是多数人。
何:杨老师跟我说的概念上可能有一些差异,您说的是对艾滋常识的一种了解,我说的是面对一种社会现实,就是社会人,毕竟艾滋病、艾滋孤儿的接受程度,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没有这么多的家长打电话这么关注这个事情,关注这个事情实际上要面对这个问题,跟我们要掌握、了解艾滋病常识是两回事。
黄:当时媒体做了很多的新闻报道,我跟何主任的意见不同,这个新闻报道是很正常的,第一个它是唤起人们知道艾滋病不可怕,第二个,本身也是唤起人民,所有人来关注,也包括艾滋孤儿,来帮助他们。
主持人:既然我们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人大多数的人怎么来看待这四个孩子的健康问题,我想问一下黄伟,你把这四个孩子接回来,你周围的人、家人会不会害怕,你有没有听到周围有人说这个孩子来了会传染?
黄:没有,实实在在的没有,包括我的邻居,包括我们楼上楼下,20几层楼的邻居都没有,他们都知道这几个艾滋病的孤儿,他们都摸他们的头,还给他们清洗衣服,还买东西给他们吃,包括和我们家的小孩睡在一起,都没有。
主持人:有没有做过认真地健康检查?
黄:做过了,这个事是我们特别、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救助之前也把他们带到最权威的防疫站亲自看到他们检测,坚信没问题,我们就把他们带回来,带回来以后我们又在我们重庆的新桥医院又进行检测,检测又没有问题,所以我们才向教委提出了上述的问题。最后是无奈。
主持人:何主任有没有跟打电话来的家长解释过,说这些孩子都是健康的,没有问题的。
何:当时我们区教委没有得到什么正式的函件,我们还跟这些家长解释,就是说既然红十字会下面的一个卫生部接到的,他们接纳这个孩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学生家长说你们区教委能不能够担保说没有问题,如果说我的孩子出了问题,你能不能负责任。
杨:首先应该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要说明艾滋病传染的途径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有传染性的,像没有艾滋病病毒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这个可能的,像这些问题,比如家长问你能负责吗,我认为在明白了这些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可以负责。而且何主任还有一条,他还是反复强调认为所有的家长,10几万的孩子,重庆的孩子和家长都反对这些孤儿到他们的身边,和他们在一起就学,我以为这个过于武断了。我觉得只要是我们宣传到位,讲清楚的话,我相信任何一个重庆市的小学,孩子、家长、老师都会欢迎这四个孤儿。
何:杨老师,您有没有儿子或者孙子?
杨:我有儿子。
何:如果您有的话,我跟我们领导请示一下,您愿不愿意把您的孩子送到我们重庆的跟这几个艾滋孤儿来一起学习。
杨:我的儿子已经大了,如果我的儿子就在这个年龄,而且需要的话,我觉得我愿意。
何:那我很佩服你。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黄伟,目前就是这样一个局面,你有没有新的决定,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办?
黄:估计办法很难说,为什么?小孩已经送回河南,河南那个方面不接受这几个小孩,不接受这几个小孩以后的后果,他们会不会对我们公司起诉,这很难说,重庆这边的学校落实不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资助他们能够在重庆读书,在读书,学校又没有,所以我们就在中间夹着很难,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何主任,假设,我们现在做一个假设,如果这四个孩子又回到重庆的话,你该怎么办?
何:因为我们正式接到这个函件是今年1月6号市政府通过市教委传真过来的。在这之前因为政府部门有政府部门的行事规则,你们中央电视台办事肯定也有你们的规矩,比如今天你们来采访我们,事先联系,开介绍信、递名片,我们才知道你们是真正的代表中央电视台来的,我们区教委要解决异地,重庆市以外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按照义务教育法,就是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我们认为这几个孩子应该由当地政府解决,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见到了市教委传真过来的函件之后我们还是认真地进行了研究,春节放假上班第一天我们又再次专题研究准备进行安置。
主持人:到底到目前为止,你们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何:应该说我们前天研究的结果是准备安置在我们一个小学,在高速公路旁边,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由于他们改变资助方式,我觉得他们这个是有道理的,更有利于我们四个孩子的成长。
杨:您所说的已经决定安置这个消息在什么时候告诉黄伟的?
何:我们没有告诉他,因为是下周才开学,我想应该在开学之前主动到我们教委办相应的手续,出具相应的手续。
黄:我们是知道没有做出这个决定。
杨:也就是说黄伟在今天下午把孩子送走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刚刚知道这个消息的?
何: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在开学之前他们应该主动和我们联系,我们也是刚刚研究,前天研究。
杨:那个没有关系,因为你们已经做了,我相信你们做这个决定也肯定不是草率的,也是经过很认真地思考,和有关的学校也取得了联系,你们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怎么样能够早一点和黄伟他们联系,另外,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好你们接收的学校的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工作,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做宣传?
何:如果有这个必要的话我们可以面对全市的学生做一个普调,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告诉你们。
杨:还有一个建议,在做普调之前要进行广泛的宣传,
主持人:黄伟,我想知道你刚才听了何主任最后做出的决定,你还会把这个孩子再从河南接回重庆来的吗?
黄:会的,肯定会,马上我就可以通知我们送的人,刚好到驻马店,马上通知她带回来。
何:主持人我想插一句,黄伟先生现在做的这个改变方式,我想他们是充分为这四个孤儿考虑的。把他们安置到我们这个地方,或者安置在江北区以外的其他的区市县,大家会孤立他们,歧视他们,使他们的心理成为畸形的发展,可能我们良好的愿望就落空了。
主持人:问一下杨老师,目前这个情况究竟这四个孩子应该在河南就地上学还是把他们接回重庆来,哪个对他们更好?
杨:我也看到了报纸上和咱们网站上的一些报道,这四个孩子是怀着很兴奋的心情来到重庆的新家的,我相信他们回去的心情一定是很不好的,也就是说对这四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来讲,既然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助养他们,当然是到重庆就学是最符合这些孩子的利益的,至于刚才何主任所强调的,我听了他讲的话很勉强,他不断在强调,并不是在强调我们已经做出决定了,来接受孩子,而是反复的强调资助人已经改变了做法,已经把他送回去了,好像这样就如释重负了,就是说他没有这个责任了,也就是说孩子反正已经回去了,我以为这个态度是值得商榷的。这件事何主任刚才讲的,我明白他的为难之处,我也觉得这不是教委一家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学校一家的事情,我认为这是社会的事情。这四个孩子到重庆来就学,对这四个孩子成长的意义,以及我觉得是对于抵抗艾滋病人类大敌,我们全中国人民的一种决心,全中国人民应该用什么样的决心和毅力来抵抗这个大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对艾滋病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克服,我认为这种方式一定是公开化的,而不是神秘化的,一定是大家要了解艾滋病所带来的灾难,带来的危害,而且对这些遭受灾难和危害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