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难做一次 无性婚姻时代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20 16:31:25
连日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带领36名研究员历时一年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国已婚男女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数超过四分之一,在最近一年中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夫妻占到了6.2%。
无独有偶,潘教授的调查结束后不久,广东省性学界泰斗朱嘉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中国男人平均到37岁就只能保持每年一次的性能力,而中国女性在近年里被十余种“性问题”严重困扰。休 闲居 编 辑
于是有人提出:难道“无性婚姻”时代已经悄悄逼近中国社会?许多人不由陷入恐慌之中。为此,千龙网记者展开深入调查,多方采访了我国性学界专家,专家提出:“性问题确实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但是已经进入‘无性婚姻’时代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诸多“性问题”困扰中国夫妻
之所以在全民中开展这样的一项调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家潘绥铭教授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对日本社会的一些了解。据潘绥铭教授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最快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无性夫妻”,因为常年加班和工作压力的增强,日本80%以上的男性回家后能做的事情就是倒头大睡,发展到最后,连起码的为了生儿育女的性生活都没有了。无奈的日本妻子们结成联盟走上街头,大声呼喊着要求政府降低男人们的工作强度。
“而在中国,近几年来夫妻间性生活质量和数量急骤下降的现象也很突出,由此引出的各类问题也越来越多。”潘绥铭教授给千龙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带领36名研究员进行调查的一些情况:调查在全国城乡60个地区展开,其中3824位20岁到64岁男女就他们的性生活状况接受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在3824位已婚或同居的男女中,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过1/4;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则占6.2%。
就在潘教授的调查结果公布后不久,广东省性学的泰斗朱嘉铭教授向媒体透露了一组同样惊人的数据:中国男性平均到37岁就只能保持每年一次的性能力。而中国女性性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大致在35%~60%之间,在我国被调查的4700位已婚妇女中,患性冷淡的占23%,在生活中曾有过“性问题”困扰的女性占59%,诸多的“性问题”浮出水面。
中国进入“无性婚姻”时代?
面对专家列举出的这些数据,许多人不禁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于是有人提出:难道几年前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的许多国外夫妻进入“无性婚姻”时代的新闻也开始逼近中国社会了?言外之意,中国社会是否也已经进入了“无性婚姻”的时代?权威部门到底如何对“无性婚姻”如何定义呢?
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工作研究员、全国性学会理事吴大真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无性婚姻”的界定,历年来从国际相关组织到中国的权威部门,一直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大多数主流的性社会学家认为,夫妇间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
吴大真还告诉记者,“无性婚姻”近几年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出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像日本属于典型的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而导致出现“无性婚姻”,至于非洲的一些国家则是因为贫穷导致“无性婚姻”,近几年来也有许多因为战争而出现“无性婚姻”的国家。
吴大真指出,长期没有性生活对于已婚夫妻来说,会导致诸多问题,例如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精神生活不丰富,家庭出现裂痕等等。而“无性婚姻”对人们的影响则更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夫妻间感情的冷淡,进而还会影响工作、生活甚至更多……
“无性婚姻”与“性问题”并不等同
“要想真正地看清楚中国社会距离‘无性婚姻’时代还有多远,首先要弄清楚现代人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的原因。”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性学会秘书长胡佩诚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说:“目前人们对‘无性婚姻’的概念认识得并不是很确切,以为婚内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和‘无性婚姻’的概念是等同的。”
胡教授指出,目前现代人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的现实确实普遍存在。潘绥铭教授的调查及一些性学界专家的提法都能够充分地证明这一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及生存压力太大。忙碌且快节奏的工作,让现代人除了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之外,身体素质也开始明显下滑。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夫妻性生活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现代人性生活下降的原因还来自外界,性知识的缺乏和性技巧的单一,比如不恰当的时间,或不恰当的地点,或单调的姿势,乏味的氛围;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食物质量的下降,引起人体激素分泌失调,进而导致性冲动减弱……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现代人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的原因。
当性生活远远不如往年和谐时,许多人从生理到心理上就会下意识地出现一些隐忧,认为自己的情况已经接近或者成为了“无性婚姻”。“事实上,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性生活不和谐,男性出现短暂性性功能障碍,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性冷淡,这些广泛存在的性问题是可以通过时间以及治疗得到改善的,而‘无性婚姻’却是心理上生理双重障碍。能够改善的可能性极小。”胡教授说,因此而言,初步可以确定,中国社会距离所谓的“无性婚姻”时代还有很远。
国人遭遇“无性婚姻”纯属虚构
胡佩诚教授举例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他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份调查,结果中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性生活是最少的,与农村人相差无几,而县城里的人们,性生活却最多。
原因很简单,一是大城市的生活更加紧张繁忙,自下而上压力过大,使得人们投入性生活的兴趣、动力和精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而县城里的生活相对安逸,性生活自然较多;二是城市越大,已婚或同居的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越少。把这一现象反过来看,就会发现,只要生活压力不会超过负荷,现代还是有足够的“性”趣的。或者可以假设,给城市人和农村人“减负”,让他们的精神和身心稍稍地作一些调整,性生活的质量和数量自然就回复到原先了。
此外,广泛存在于中国夫妻之间的“性问题”虽然从表面上看呈上升趋势,但事实上,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与所谓的“无性婚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单纯地把越来越多广泛存在的‘性问题’上升到‘无性婚姻’时代的提法并不确切。”胡教授强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