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手机惹的祸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05 11:44:35
手机与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手机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是显而易见的,而各种“忧”尚未被人们所意识,或者藏于潜意识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来。
30岁的林女士因为忙于营销工作,去年年底竟然连丢4个手机,价值1万多元,但她并未因此而感到特别难受。可上周购物回家之后,她发现商店少找了50多元钱,顿觉心里很不舒服,总为此耿耿于怀,难以放下这个损失并不很大的事件。她自己也感到很奇怪,这区区50多元与1万多元相比差异如此之大,为何自己并不为丢失手机难受,反而心痛这小小的损失呢?
休 闲居编 辑
经过数次心理咨询逐渐了解到,随着近几年来营销工作越来越难做,客户总有许多的不满,不分昼夜地给她打手机。后来她只要一听到手机铃声就烦躁易怒,并常常因此迁怒于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一向乐观开朗的她变得非常神经质。而丢失手机虽然令她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心里却得到了安宁,至少她暂时听不见那些令人烦躁不安的铃声,无形中减轻了她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良心理感受。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口误、笔误、遗忘都是无意识的产物,是行为者内在动机的无意流露。他还认为,遗忘分两种,即自然遗忘和动机性遗忘。林女士的手机数次因为遗忘而丢失,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她的这种遗忘就是动机性遗忘。因为手机一次又一次丢失恰好使她不必承受道德的谴责——不是她不愿意耐心地倾听客户的不满,而是因为手机不见了。虽然林女士连续丢失手机而损失了1万多元,却换来了心里的安宁,所以她未表现出较大的情绪反应。原来在她的潜意识中就是希望不再听到手机的铃声,进而听不到让人烦躁不安的话语。
32岁的杨先生任某公司营销部门主管,业务一直都做得非常好。可是进入2003年之后,他得了一种怪病,只要听到手机的铃声就无缘无故地张口骂人。刚开始,这种骂声只有他自己听得见,渐渐地这种骂声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这意外症状的出现已经严重干扰了他的工作,他不得不连续跳槽两次。但他无论到了哪个单位,那奇怪的症状总是越来越严重,那种无故骂人声更大、更频繁。
辞职后,他来找心理医生,此时才发现自己是在听到手机的铃声时才发出无故的骂声。骂声阻断了与那些使他焦头烂额的营销计划的所有联系,那症状变成了一种自我心理保护屏障。
我们不妨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为手机“平反”。有的时候,手机带来的“忧”是隐藏于人们无意识中的心理欲望的折射。在弗洛伊德看来,抵抗与压抑形成了同一历程的两个面,也就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或者说是两种相互抵抗着的张力汇合而成的症状。症状的形成可产生两种冲突之间的妥协与互让。而杨先生的意识层面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业务主管,必须干出优秀的业绩来,要超过身边的人。可是,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和压力的增加,他感到自己完全陷入了一种疲惫不堪的应付状态,甚至觉得自己已回天乏术。所以,一方面他要积极工作,抵抗来自身心的疲惫,以保持自己优秀的业绩。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压抑自己所感受到的无能体验。症状的出现使他在自我意识中可以不必为自己不能进入良好状态而自责。杨先生的这种心理演变过程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可以避免良心的不安,其家庭与社会也会因为他的这种症状而关心他的健康状况,不会再去追究他的业绩不佳。所以,他的症状不过是求发泄和被压抑的冲动的表面化,手机又一次充当了“替罪羊”。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