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审美观变俗了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07 06:05:17
最近,在清华和北大等北京高校的BBS网络上,出现了一位焦点人物“芙蓉姐姐”,这名28岁的“职业考研人士”,在网上以自传体式的煽情帖子,夸张的个人照片,吸引了据说数千首都高校学子同时在线,等待观看她的日记和照片。
湖南卫视主办“超级女声”节目更是引起众多青年人的关注,除了有数万人排队报名的壮观场面,还有无数的青年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得不亦乐乎。休 闲 居 编 辑
我们不禁要问,当代青年的审美观难道庸俗化了吗?
借别人的现丑来提升自我的价值感
从表面上看,青年的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庸俗化了。有很多看客把焦点放在了人性所不美丽的地方———嘲笑“超级女声”海选中参赛者的“丑态”,并把参赛者不够成熟、优雅的图片挂上了网站,借此引来更多的讽刺;至于“芙蓉姐姐”,我们都明白她的做作与不够真实,我们理应对这种现象漠然置之,可太多的青年还是忍不住发表言论,成就了她的“大红大紫”。为什么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如此关注人性不美丽的一面,继而把其夸大,加以广泛的散播?
这种庸俗化审美观的出现,与当代年轻人的自我认识模糊、价值观不清晰有着莫大的关系。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之上,所以我们喜欢看“超级女声”的“海选”,以别人的失败提升自我的价值。缺乏精神信仰,无法分辨事实的意义,所以,我们会关注“芙蓉姐姐”。很多人是在并不了解“芙蓉姐姐”的真实情况下,就对其有了不够冷静的关注,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可谓又得到了体现。缺乏精神信仰的当代年轻人,很早就把无聊、郁闷等词挂在了嘴边,现实生活总是平淡的,他们需要一个宣泄口,于是,“芙蓉姐姐”就在他们的攻击中红起来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在审美观变异的背后,还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借别人的表现来满足自我表现欲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硕士李雪女士认为,“超级女声”和“芙蓉姐姐”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是满足了普通人的自我宣泄欲望与理想。
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营建自我生命的理由体系,都需要机会来证明自我价值。只是,由于社会角色的束缚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有太多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无法像明星一般受万人瞩目。所以,当看到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甚至条件还不如自己的人,也能出现在电视上一展自己的风采,就感觉自己的梦想也得到了实现。她们有勇气去发泄我们所不敢发泄的郁闷,顺应自己的梦想,不在乎他人异样的目光,所以,我们开始不遗余力地追随她们。
社会心理学讲到人际吸引的重要原则就是相似原则和互补原则,即我们总是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以及能与我们形成互补的人,这两条原则在我们对“超级女声”和“芙蓉姐姐”善意的、有点疯狂的关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青年人要找到更高的精神信仰
可以看出,审美观背后的心理需求是驱使人们对某些特定现象做出正负评价的重要原因。但是,人的心理需要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追求的层次,抑制低级的心理需要。
回想20年前,人们对精神的追求重于对物质的追求,为了提升思想境界,甚至不顾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损物质以求精神,造成后来人们对这一思想形成逆反。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确立,物质丰富起来,人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但随即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崇拜物质、金钱,放弃了对精神方面高层次的追求,让自己满足于物欲、安全感等低层次的心理需要层面上。
我们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有所扬弃。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有意识地用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去指导我们的审美观。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观,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才能大大提高辨别能力。努力做到热情却不狂热,有好奇心却不仅仅为了猎奇,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八十年代新一辈的九大尴尬
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三级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全文]
·“破窗理论”与细节暗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全文]
·心理:中国男人为何爱当官
有一个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事实——中国男人的“官瘾”之大,无人能敌。但奇怪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羞于说出这个历史悠久的“情结”……[全文]
·更多心理热文,请到心理茶室论坛里聊聊 | |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