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少年对家庭生活的认知和感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1-10 23:12:29
12岁-18岁的孩子是介乎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人生过渡期。他们对家庭生活与自身成长的感受如何?他们对父母的管教认同吗?他们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的心理反应如何?在最近的一次社会学研讨会上,本报编辑获得了台湾文化大学郭静晃教授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台湾青少年对家庭生活认知与感受之分析》,调查对象是台湾东、南、中、北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12岁-18岁的3500名少年。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审视大人的家庭教育的材料,或许对我们有些启发。
●父母对少年期望最大的是升学
●少年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受访者表示最常向同侪或朋友学习思想行为,占62.1%,其次为向父母学习,占45.5%,再其次为向师长学习(26.2%)及向影歌星偶像学习(22.4%),其余学习对象皆在二成以下。少年的父母及家人对少年未来最大的期许是继续升学(51.0%),其次为依少年自己的意愿发展(18.4%)及习得一技之长(17.0%);少年觉得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38.0%)和同侪、朋友(34.1%),其次为父母(15.8%),觉得手足、师长、亲戚长辈、专业辅导人员了解自己的皆在一成以下。
●1/3的少年认为能与家人相处融洽互相支持
●1/3的少年感觉与家人很难说出内心感受
受访者觉得家人能彼此相互扶持、能彼此相处融洽的各占33.7%、30.6%,觉得家人很容易发脾气的有23.3%,觉得家人能一起从事家庭活动的有22.7%,觉得家人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有22.6%;觉得与家人很难自在地说出心中的感受的有32.1%,觉得家人很难彼此说出个人的困难或问题的有21.0%,觉得与家人很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有20.4%,觉得家人很难对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感到满意的有16.2%,觉得家人很难彼此相处融洽的有15.5%,觉得很难一起从事家庭活动的有15.5%。
●16.7%的少年认为家中常打人的是父亲
●31.9%的少年认为家中常骂人的是母亲
受访少年觉得家中最常打人的是父亲(16.7%),其次为母亲(10.6%)或自己(10.0%),再其次为兄弟姐妹,各占5%-7%,而47.6%的少年家中并没有人常殴打人;受访者觉得家人最常殴打人的原因依序为觉得对方不讲理(18.3%)、大男人主义(16.7%)、在家没有别人比他凶(12.8%)、被宠坏(10.9%)、从小就有样学样(9.0%)、从小就被打大的(7.0%)、觉得被人看不起(6.8%)等。少年觉得在家里最常骂人的是母亲(31.9%)、父亲(30.0%),其次为自己(14.5%),兄弟姐妹常骂人的比例各在7%-10%;而最常骂人的原因依序是觉得对方不讲理(26.4%)、在家没有比他凶的人(16.7%)、大男人主义(15.5%)、被宠坏(9.8%)、从小有样学样(8.8%)、及生性多疑(8.3%)等。
●父亲和子女的冲突大多在课业上
●母亲和子女的冲突大多在生活习惯上
少年认为父亲的管教方式大多以尊重少年的民主方式为主,放任式之管教次之,如"会和我讨论后再作决定"(46.8%)、"会以我的意见为主"(25.6%),较权威的管教方式较少,如"总是强迫我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占13.1%;而母亲的管教方式大致和父亲相同,"会和我讨论后再作决定"占54.5%、"会以我的意见为主"占27.4%、"总是强迫我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占10.8%。
调查表明:少年会和父亲与母亲发生意见不一致的事件大多为"课业与升学问题"(30.3%,25.4%)、"生活习惯"(25.9%,29.0%)和"交友人际问题"(15.7%,17.5%),由资料可看出父亲较易在课业上与子女发生冲突,其次为生活习惯及交友人际问题;而母亲较易与子女因生活习惯起冲突为最多,其次为课业及升学问题和交友及人际问题而起冲突。
对于意见不一时所采取应对父母的态度大多为"互相讨论直到双方同意为止"(40.1%,46.2%)、接受父亲或母亲的意见(20.2%,18.0%)、"坚持己见"(16.0%,17.0%)及"避免提出自己的意见"(15.5%,13.5%)。一般来说,处理分歧意见的方法以民主的讨论为主。
●多数少年喜欢和父母在一起看电视、聊天、吃东西
●多数少年不喜欢父母参与的活动:娱乐、运动、跳舞……
在调查中得知,少年和家人共处时,最常做的事是看电视,占82.3%;聊天和吃东西占52%和45.6%。而少年愿意和父母一起看电影、看mtv、运动、阅读、跳舞、欣赏展览的只有10%以下。
●许多家庭冲突,常表现出非理性情绪
●大多数少年因家庭冲突受到心理的伤害
本次调查同时发现会引起家人争吵的事件主要包括子女功课(24.9%)、工作(22.8%)、家务分工(18.9%)、干涉对方行动(17.5%)、薪水(16.5%)、限制对方行动(14.8%)及子女交友(14.1%)等;当家人冲突时,60.3%的少年表示会烦恼或担心一些事,会觉得多疑的有11.2%,会对人大吼大叫、会故意破坏东西、嘲笑或捉弄别人、会弄伤自己、会和人吵架、会说谎或欺骗、会离家出走等比例皆在10%以下。
调查表明,当少年与父母或家人意见不合发生冲突时,57.8%的受访少年表示,家人会生气彼此不说话;29.7%的少年表示,家人常会辱骂对方;21.3%的少年的家人会用力关上房门;14.4%受访少年的家人会说或做一些事让对方没面子。
可见许多家庭在发生冲突时,常会表现出非理性的情绪,这对少年将会有不良的示范作用。少年对于家人冲突事件的感觉是容易沮丧(占37.2%)、感觉孤单(占34.7%)、感觉没有人在乎自己(占20.9%)、想对别人发脾气(占18.2%)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占13.1%)。
当遇到父母或家人发生冲突时,少年采用的方式以不求援较多,占31.5%;而会寻求协助的对象依序为向家人求助(29.4%)、向亲戚长辈求助(25.2%)、或向同学求助(16.2%),向其他外在资源求援(如师长、警察、社工)的比例则较低。而少年觉得能立刻阻止冲突的方法以讲道理(45.2%)和离开冲突现场(35.7%)为主,其次为找亲友协助(23.5%)。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郭静晃教授提出如下建议:
1、父母应能有所反省,虽然与孩子之间有一些程度的亲子冲突,但需了解这些状况是暂时的、表面的、且正常的,因而刺激父母反省管教方式而做调整,以帮助少年的独立及自主。父母应尽可能放弃权威的管教方式,消除少年对父母之负向感受,多与子女沟通与互动,宜对少年多一些关怀、给予温暖感受及深层的心理互动,代替只是在一起的浅层的生理互动层次。
2、要给予民主之管教,充分的沟通,并随时保持沟通管道的畅通。多给予关爱与回应,真诚的倾听,共同制定规则,并提供一致性的行为准则,适时给予子女支持、鼓励与赞美,最重要确实执行赏罚分明之管教风格,一方面为子女确立身教,另一方面减少亲子之间的冲突。
3、青春期的情绪发展辅导与教育很重要,父母应接纳他们正、负向的情绪,以耐心与关怀的态度代替冷漠与责骂,并帮助少年了解自己的情感、心情,学会管理情绪,调整心情及适当的表达,加强少年eq管理,让负向情绪得以适当缓解。
4、加强亲子互动之量与质,提供一些亲职教育管道及亲职技巧之资讯,以增加父母对自己管教子女之能力、知识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