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学会独自飞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21 18:14:07
“婚姻是女人的事业”,这是女性在上个世纪反复得到的一句嘱咐,仿佛生怕女人会忘记似的。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天,一位女性在报上描绘自己21世纪的爱情梦想:50岁以前,我独身!她说:“在我50岁以前,在我有能力顽强地生存于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之时,我希望——独身。但是,一个爱我的同时我爱的男人必不可少,这样,当我在世上打拼身心疲惫时,还有一个可以暂时停靠的胸膛,我可以在这里缓冲内心的劳累,养精蓄锐。在他叹息一声面露倦容时,我可以付出火热的激情与关爱——那是绝对真心的。50岁以后我将停止一切打拼,当然,身边有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是最好不过的了。”
放下这张报纸,拿起参考消息,上面又有一则对新世纪的预测,说“单身女将称王”,并称这将是改变未来社会的趋势之一。这项预测说:“有一部分人口的地位无疑在上升。她们引起了广告商、企业家和形形色色产品销售商的注意,她们是单身女人。一些分析家认为,她们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与雅皮士在80年代的影响不相上下。她们的力量不仅在于加入这个组群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因为她们比决定结婚生育的妇女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我一点也不惊讶。一向以经营婚姻为己任的女性,她们中的一些人的确引人注目地绕开或是退出了婚姻领地,在她们的生命中,全部或者部分地背叛了那条上个世纪对女性人生之路的要求和嘱咐,她们正在过着不同于以往所有女性和现在大多数女性的生活。
其实不需要专家的预言,我们也可以感到在我们身边独身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久前,海口某网站就“独居”问题搞了一份问卷调查。在参加调查的3091人中,独居的占20.9%。而喜欢“独居”和“与爱人合居”的人数相当,分别为40.6%和47.1%。问卷中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其中选定宁愿一个人孤独也不要两个人辜负的占14.7%,而选择即使是两个人辜负也不愿一个人孤独的只占7.2%。在海口的一大批单身族中,据称以女性居多。她们的年龄跨度从30岁到50岁都有,但最多是30岁到40岁。她们大多个性独立,祟尚自由,受过较好的教育,个人事业发展良好,而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单身女性拥有较高水准的物质生活。
“单身贵族”——人们送给单身者的称呼同几十年前相比,的确变得多少带些让人羡慕的色彩了。那时,是“老处女”、“老光棍”,听上去很有些恶毒的味道。
在传统上,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受到的指责要多,她们常常被说成是自私,不成熟,不协调,或者说不像女人。这种女性形象和那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快乐、没有婚姻负担的男人形成鲜明对照。人家是“快乐的单身汉”,你是“老处女”或“未婚女人”之类的词,颇有贬意。
但是,许多年来各种研究显示,单身男性和单身女性相比,男性的日子要差许多。一位美国专家指出:一般来说独身女性的生活比独身男性的生活状况要好一些。即使是不得意的老处女也比单身汉的烦恼少。报告还认为独身女性所表现的身体不适等各种症状也少于男性,其精神病和反社会性也较少。如果比较的话,独身女性比单身汉的状况要好。独身女性在精神分裂、失眠、噩梦或头晕等方面的症状比男性少,她们往往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高的人均收入,在她们中从事各种专业技术管理职业的人也较多。
这些报告听起来好像是在肯定单身女性,其实仍然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忧心仲仲。谈到的净是些精神分裂、噩梦之类的负面东西。
她们到底生活得怎么样呢?
单身的形态是有很多种的,有未婚单身者和已婚单身者(丧偶者、离婚者)。
一是像本文开头发表50岁以前单身宣言的女性,以及一些日本年轻女性一样,并不是永远独身,只是大大地推迟结婚的时间罢了。在她们之中,以主动地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多。
第二类单身的女性是从婚姻中离异出来的,她们一来对以往不堪回首的婚姻经历心有余悸,二来在婚姻市场上不占优势——不再年轻、大多带着孩子,所以就主动或者被动地单身了。
这两者的生活形态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很多方面也可能是十分相似的。
有一位单身女性在南方某报上这样描述她的生活。
“我今年45岁了,结婚的年龄像秋天的落叶一样早早就轻蔑地掠过了我,同样地,我也轻蔑地掠过那种下班就急忙往家赶给老公做饭给孩子洗澡的生活。”
“可有谁规定过,不结婚就不可以没有爱情呢?有谁诊断过,不结婚的女人就一定内分泌失调呢?朋友劝我早一些‘从良’吧,不要等到真的成了‘十月荠菜’没有人要的时候,就难办了。谁说‘女人四十一枝花’来着?我说‘女人天生一枝花’,不是你的花就是他的花,没有年龄的限度,碰上了,不美的也是花,碰不上,寂寞开无主也是花。”
“几十年如一日地,我酷爱打扮。我把自己的香味恰到好处地送到路过的男士的鼻子里,像是在打着招呼‘嗨,生活,你早!’我的步态稳重而不失优美,我的胸部一点也不过分,它不是巨大而无言的存在,它健康而有活力。我每周都会室外健身一次,室内健身两次,我蒸发着汗水将塑身进行到底;我每月到美容院做脸一次,在家自己做脸三次,我素面朝天从不害怕抬头纹和鱼尾纹的描画。我每天看书读报,上网的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我在浏览世界的同时把自己装进时代的衣兜里,以至于它并没有丢弃我。我的同事和朋友都那样关怀我,那是因为我一直首先关怀着他们,看着他们各自有家,我并没有产生变态的嫉妒,我和他们玩也和他们的家庭玩。”
“你会不会劝我去看心理医生?以为我有童年阴影,恐惧结婚?其实我生长的家庭是和睦的旧式家庭,所幸父母开明,并不勉强我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会不会猜我是个女强人?其实我过的绝对是一种休闲的小日子,一个小公务员,熬到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有人说你又不是吴仪你独身干什么?我是一个喜欢独身的小女人,不可以吗?”
“曾经看到一篇国外的小文章,说一个老独身女人,在广场晒了例行的太阳后,返回家路过面包店去买她例常爱吃的杏仁蛋糕,令她惊异的是居然卖完了,很沮丧地回家翻出她的旧大衣出来晒,一下子就哭倒在大衣上了。也许,这就是独身女人所谓的晚境凄凉。可是,这个世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得要忍受和放弃一些东西,从来就是那么公平。”
读了这位单身女性的内心独白,人们该为此感慨万分了。
年轻女性单身的现象,在日本尤为流行。那里20~30岁的青年女性不少人会说“我可不结婚”。这些女性认为她们的未来不一定需要一位丈夫,需要的倒是建立独立于男人之外的生活。
据日本大学人口调查研究所副所长小笠原教授估计,日本现有终身处女约占全体女性的13%。小笠原教授说,由于教育水平与工资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紧密,年轻女性基于经济动机留在学校的时间比以前长多了。今天的日本女性不再愿意充当丈夫的附庸,做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她们希望出来工作,希望争取自己的地位。
许多日本女性抱怨丈夫在婚前许愿将来一定帮忙做家务,可实际却不是那样。另外,有工作的妇女一旦有了孩子,工资就失去了10%,如果再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人。工资会进一步下降。
看看我们的身边,女性婚后的生活也是大同小异的。看起来她们都获得了平等,自己有收入,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的男人与老辈的男人相比,也都不同程度地放下了大男人的架子,承担了许多家务。但她们依然是承担家务劳动、家庭教师、家庭管家等等家庭生活重担的主力军,同时,她们必须在社会上经营好一席之地。她们必须做好旧式女人要做的许多事情,同时还要做好一个新式女性的功课。所以,要能干,要贤惠,要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要温柔,要顺从,要有主意,要牺牲自己……不要看这些内容会有矛盾,反正是需要什么的时候就得拿出什么来。
就是这样,社会还在叫苦:女人不像女人了,女人要求得太多了……
即使你努力去做了,依然可能面临着被丈夫淘汰的危险,因为这个社会的婚姻现状是男性的选择余地大大高于女性。
结果,许多女性觉得结婚不如单身,其实,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想有一个温暖的家。
在日本年轻的女性中,还有一种“寄生单身”的生活方式。这些容貌靓丽的女性虽然个人条件十分出众,年龄已到婚龄,追求者非常的多,但她们仍不会心动,依旧与父母厮守在一起。她们购买名牌汽车和用品,每年还要赴国外旅游胜地度假。她们并非真的不想结婚生孩子,但她们理想的结婚年龄是30岁。她们说:“没有必要匆匆忙忙地结婚。我在35岁能有一个孩子就行了。”
这种情形,在新加坡也有。新国大多数女性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使得她们在社会上不难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不过,在女性越来越独立的同时,新加坡传统的婚姻观念并没有改变,就是女人嫁人要嫁各方面条件都好于自己的男性。于是,许多优秀的职业女性处境尴尬,因为供她们选择的更优秀的男性并不多。
近年来,新加坡独身女人的队伍日益壮大,据统计数字显示,女性人口中,年龄超过35岁的单身女性人数已经从十年前的14.4%增加到今天的26.3%。各种单身女子俱乐部、专为单身女人开设的心理辅导中心成了新加坡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除去主动决定在一个时期或者永远单身的那部分勇敢的女性之外,被动单身的女性才更让人唏嘘。她们对感情的要求更完美,更彻底,却常常是更没有机会。
有一位单身的女博士,曾经有小伙子暗自喜欢过她,因为怕受到条件太好的她拒绝,就不敢表达,最后干脆逃之夭夭。她回想起来仍然不知所措:我对自己的情感空白并不满意。书读得多,对象却很难找。我也渴望碰到自己心仪的人。但没有碰到,总不能到大街上拽一个来吧。
有人说,当男性面对优秀女性胆怯的时候,女性也可以主动一些嘛。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会让内弱的男人更加落荒而逃。
女性,如果运气不好,没有碰到自己合适的异性,她们将不得处处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有一位高级白领在接受《社会导刊》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搬家的滋味,我永远都忘不了。”她离开黑龙江父母身边来到北京闯世界,一个人漂泊在外拼命地工作,闲下来的那种孤独与寂寞实在是常人不能理解的,她从心底里希望有个精神家园和情感的归宿。她已经不记得走过多少家报社换了多少份工作了,几乎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变动一次工作搬一回家,这时,她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男人帮忙。事业上的发展工作环境的改善,与孤零零的独处反差太大。开始搬家,泪就不自觉地往下掉。甚至有时想干脆蹲到市场上插个草标找个有房的嫁掉算了。“可我不行,不要说没有爱的感觉了,就是有,我也不想接受先上车后买票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男人活得挺自私挺狭隘的。他们常常是又欣赏你又怀疑你,不像有些国家的男人爱屋及乌,他们会因为爱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而加倍地爱她的孩子。”许多单身的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到了周末,把电话本拿出来,从头到尾满本翻,虽然是朋友如云,却找不出一个可以对话的人。
很久以来,电影、电视和杂志里的文章大量描写了独身女人,特别是将至中年的独身女人的消沉与绝望。这使人们对此产生了恐惧,认为独身女人的特点就是有缺陷、抑郁、孤独、绝望和无法满足,真的是这样的吗?
美国几位婚姻家庭治疗专家采访了大约90位女性,这些女性包括一直未婚的、离婚的、寡居的,年龄大多处于40至55岁之间,专家们写下了《独自飞翔——独身女性的生活》一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她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她们认识的大多数独身女人并不沮丧。她们的生活与媒体中那种普遍的、发狂的悲惨描写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些中年独身女性总的来讲是满足的。她们不断得到相同的结论:独身对于女人几乎不能说是一种否定的经历,而且绝对不是注定对她们身心健康有害的经历。许多研究甚至表明独身在许多方面似乎都颇为有益。
《独自飞翔》的作者告诉我们,“虽然大多数独身女性在她们生活的某个时期确实经历了消沉、凄凉或绝望,但这些感受并不在她们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多数人开始时并没想到要独自生活,但她们都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有益的、有意义的生活。靠着极大的勇气,她们背离了社会为她们描述的角色,转而明确了她们所想要的、所能为自己创造的一切。她们与她们的旧梦与幻想和解,放弃了那些没有满足她们的梦幻。她们不愿将时间花在哀悼她们的命运或寻找丈夫上,而是忙于过着有趣的生活。”
随着采访的继续,这些婚姻家庭治疗专家们越来越被说服,对于中年独身女人的老套描写是极端夸张的,通常多为习惯上的假定。当然,有些独身女人是不幸的,但有些已婚女人也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讲述其故事的女人们,“对女人为了幸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就得结婚或至少与男人同住的观念进行了挑战。她们的故事并非以婚姻为代价宣扬独身,而是表明,独身不论是作为她们成人生活的一部分,还是全部,对女人来说可以是一种合法的、积极的选择,她们是些逆流游泳也觉得舒服的女人,背叛了大众观念的潮流,她们自己将生活抓在手中,并通过这么做使自己得到了更广泛的机遇和经验。她们创造了符合自己个性和目标的生活。她们深信,独身为她们提供了机会,而她们在已婚时是不可能有自由进行选择的。”
《独自飞翔》作者的结论,其实也被一些社会学家的研究印证着。美国家庭社会学的权威教材《家庭导论》也有类似的观点。它写道:“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独身女性都有较高的教育水准,较高的人均收入,较好的职业状况,成功率也高。因为结婚妨碍了妇女得到较高层次的职业。”书中介绍,有专家发现“单身女性智商和教育水平较高,也比较容易找到职业。而对于单身汉来说则意味着无亲人式的孤独”。专家还对单身户的婚姻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她们(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以前结过婚的妇女)还是愿意保持单身。
不管是不是“贵族”,女性没有异性伴侣独自生活的机率该是很高的。如今的统计数字表明,大多数女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是靠自己度过的。今天的女人结婚晚,离婚更频繁,而且比她们的丈夫多活几年,这样算来,独身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是吗?所以,每一个女性都应该在某一刻想一想,如果自己也单身了呢?怎么过?哪怕你现在正冰浴着婚姻的幸福——生活之中出乎意料的事太多了。
让我们学会独自飞翔。
责编:linda li
休 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