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再是围城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26 23:38:57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讲过: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直接最必然的关系。根据这个关系,足以看出整个人类的文明程度。
40年代,由于无所不在的生存困境造成的压力,以致高层知识分子的婚姻恰似一座围城,成为一道“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望风景。当时,年青人的艳羡与逃离,均可在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中找到经典的叙述。
休 闲 居 编 辑
解放后,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一夫一妻制,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它并未能将根深固的封建伦理观从人们的头脑中清除干净。它依然在良心与道德两方面制约着人们的选择,女性的平等意识并未成为自觉状态。改革开放后,西方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涌入,对传统观念起到了巨大的冲击作用,直接表现为日趋攀升的离婚率。经过近20年中、西思想的整合,发展至今天,中国女知识分子已逐渐拥有自觉的女性意识,表现出的婚姻观也相对独立和适中。
绝大部分女性在选择读研究生时,就决心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世俗观念宣战。她们早将3年青春的代价和将要获取的知识进行过权衡,她们相信文化上的高层次可以弥补高年龄所带来的后顾之忧。
本次调查对象中,有87%的人对婚姻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她们坚信:只需双方努力,婚后仍可保持热恋时浓烈的爱情。其中,更有10.9%的人认为,婚姻不仅不是爱情的坟墓,而且还会使爱情走向更完美的第二春, 灵与肉的彻底融合,会使爱情开出流芳四溢的鲜花。而让人放心的是,这并非“围城”外无知少女们的幻想。因为这中间包含10%的已婚者。她们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说话的。
燕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她说她能安心来“读研”,实在有赖丈夫的全力支持。当年,她为支持先生“读博”而自愿离校工作,丈夫知道她心底里依然眷念校园。现在婚姻美满,家庭稳固,丈夫就劝她重拾旧梦。她还犹豫不定时,恰好发现自己怀孕了,单位批准她休长假,她就将温习考研权当一种“胎教”活动。当她在丈夫的陪同下,挺着大肚子走进考场时,她自觉脸上笼罩着幸福的光辉,所以考试时也进入了超常的发挥状态,成绩好得令她自己也不敢相信。拿到录取通知书不久,她便生了一个胖小子,真是喜上加喜。只是孩子才几个月大,她就要与他离别来校。但有丈夫自信的承诺和劝慰,她也读得十分安心。现在,她每天泡在资料馆写论文,说是要写出优秀 的论文来弥补丈夫和孩子两年多的艰辛。她那写在脸上的幸福,令人向往。好多同学都喜欢聚在她身边向她取经。她水样的柔情令人心动,她的现身说法更让人嗟叹。
与燕正好相反,玲还一脸稚气,一看就知未经世间风雨。她首先声明她没男朋友,但她对婚姻满怀信心。尽管本科4年,她身边云集无数男孩也未能找到至爱,但玲对自身内在条件的绝对自信使她对婚姻满怀信心。她说,宁缺毋滥,虽说身边的几个追求者条件不错,但没找到通灵似的感觉之前,她不准备轻率选择。她说,对自己幸福负责是对婚姻负责的前提,如果第一步走错了,那所有的步子都会出错。那些因掺杂各种情感外的因素而凑合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追求幸福的本能会导致这种婚姻不可能稳定。女研究生心理相对于本科生更为理智,她们追逐浪漫的同时并不忽视现实的渗透力。她们认为,一旦建立家庭,双方就必须对它负责,如果婚后出现新欢,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考虑离开先生而会忍痛离开情人;如果丈夫有不忠行为,则视情节轻重处理,仅仅是逢场作戏的话,绝大部分被访者说可以原谅一次,如果是无法挽救的感情危机,20%的被访者则表示愿意离婚。
很多时候,女研究生仍表现出怀旧倾向,对传统婚恋观的合理方面仍表示认同。她们相信大哲学家罗素关于婚姻的至理名言:“一种持续多年,而且深切经历的伴侣生活,具有爱情初期所不具有的丰富内容,尽管爱情初期可能是非常快乐的。因此,任何人,只要他懂得这种价值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他就决不会为了新的爱情而轻易抛弃这种伴侣生活。”我以为,这段话也值得所有男女在抉择时参考。
(摘自 南方日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