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了解自己孩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3-29 13:39:03
我们的一些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家长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怕孩子缺乏营养,各种补品是应有尽有,担心孩子的成绩,除了正常督促孩子和学习外,有的还请了家教。可是,有些家长却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个人情感。尤其是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青春期的大孩子,他们不但要面对繁重的学业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问题和挫折,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诸如恐惧、困惑、自卑等各种消极的情绪。由于这些现象是在孩子内心深处,如果孩子不想表露出来的话,家长并不一定能及时地察觉有些性格外向一点的孩子还好些,他们能自己讲出来或在娱乐中发泄掉一部分,自我得到调节,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把事情总是搁在肚里,就很有可能一直处于严重的压抑和痛苦的情感状态之中。这就需要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生活,进行换位思考,注意体察孩子面临的问题,感受孩子波动的情绪,遇到挫折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困难、解决问题、克服消极情绪。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而不是身体棒、学习好就“一好百好”了。对于孩子的人格,他们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这件事要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却又很难。有些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当有些家长正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时,偏巧这时有朋友前来谈事情,你很有可能会立即转身接待朋友,而把孩子凉在一边,甚至连招呼也不和孩子打一个,就跟朋友聊了起来。这时孩子的心情可能就会很不高兴,尽管有时孩子并没有在脸上显现出睐,但也无意间制造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有时会给家庭教育带来很大的问题: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容易采取居高临下的命令式、压制式、甚至棍棒式的方式,特别是意见不统一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结果是家长说了算,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导致孩子默默地承受,将消极和不快压制在心底。二是要么导致孩子受权采取逃避、反抗甚至作出过激的行为。有时候,这种不平等的因素会促使孩子无法把内心的一些想法、感受父母、与父母交流的因素,因为他们已经形成说了也白说,说了没用的概念。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除了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之外,在人格上应视孩子为平等独立的个体,他们一样应该与成人享受得到人格尊重的权利。只有在双方感情平等的基础上,家长与孩子才能在感情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才能得到充分地交流,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遭受挫折时的痛苦。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才能培养出积极主动、乐观负责、奋发进取、自强自信的良好品行。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