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心中的“海啸”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5-30 19:28:36
这次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不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还给幸存者的心灵带来了重大的创伤。“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也许是无法避免的,但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理念和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却是可以建立的。
危机意味着平衡和稳定的破坏
休 闲 居 编 辑
一般来说,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暴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即个体遭遇的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之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因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集体心理危机可能造成新的恐慌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时间会恢复他们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但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体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会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线救灾人员也需要心理干预
危机心理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
海啸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受灾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
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安全感
在海啸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亲友;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海啸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海啸过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就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帮助人们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并学习到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
健康知识
灾难危机的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等。
情绪方面——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孤独、紧张、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行为方面——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
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设法解决问题。
成长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