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文化意蕴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18 06:15:07
中国龙作为一种全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文化符号其文化意蕴是丰富而深邃的。
其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尔雅·翼·释龙》持龙“九似”说。闻一多:“龙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它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诗与神话·伏羲考》)《说文》以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作为一种中国古史系统,这是从传说虚构到真实历史的一种排序,此以伏羲为最古老的“上上圣人”。伏羲者,谁也?还有与伏羲相系的女娲,究竟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属于什么角色?李泽厚《美的历程》指出:“它们都是巨大的龙蛇。” 休 闲 居 编 辑
《帝王世纪》:“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传》:“女娲,占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帝王世纪》:“女娲氏,……承庖羲(引者注:即伏羲)制度,……亦蛇身人首。”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
闻一多《伏羲考》曾对《山海经》所言“人面蛇身”或“人面龙身”的神作过一点分析,如《海内东经》的“雷神”,为“龙身而人头”;《南山经》的“天吴之山至南禺之山诸神”,“皆龙身人面”;《西山经》的“鼓”,为“人面龙身”;《海外西经》的“轩辕”,为“人面蛇身”;《北山经》“单狐之山至陧山诸神”与“管涔之山至敦题之山诸神”,“皆人面蛇身”、“皆蛇身人面”。;《美的历程》指出:“这里所谓‘其神皆人面蛇身’,实则指这些众多的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志。《竹书纪年》也说,属于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总之,与上述《山海经》相当符合,都是一大群龙蛇。”
图腾,Totem,原意为“他的亲族”。这是一种建构在自然崇拜与祖宗崇拜基础之上的原始先民认不是祖先的动植物之类为血亲祖先的文化观念,中华先祖当然并非龙蛇之属,这的确是观念的“倒错”。不过,在这图腾崇拜中,却体现出中华民族那种崇祖与报本追远的民族意识,我们都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充满厂那种关于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情与敬意”。
其二,龙是中华民族巫术文化的一种兆象。
就《易》而言,“龙”首先是中华古人所创构的用以进行巫术占筮的卦象,即前文所说的乾卦,乾卦全在言龙,故亦称“龙卦”。这里的“龙”,实际是中国《易经》筮占的兆象。如“飞龙在天”的龙象,是吉兆;“亢龙有悔”的龙象,为凶兆。筮遇乾九五,为吉;筮遇乾上九,为凶。
中华原始先民生活于东方大地,总是不断地遇到生活难题,由于知识、能力的低下却又迷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同时在万物有灵、万物感应观念的催激下,便有原始巫术的诞生与应用。在生活中,原始先民迫于对种种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并且要命的是,往往遭到盲目而巨大的自然力比如雷击、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等残酷的打击。自然界瞬息万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乱云飞渡;一会儿月明星稀,一会儿乌云低垂;或者丽日中天,星月灿烂;或者天气阴沉,朔风怒号;或者雷电交加,豪雨滂沱;或者昏天黑地,山崩地裂……凡此一切都曾经可能给中华古人忽而带来巨大利益或意外收获,忽而又被突然推人绝望的深渊,一切化为乌有;忽而大喜若狂,只是一心念叨天老爷的好处;忽而惊恐万状,满腹狐疑与恐惧又不敢诅咒“天”的惩罚。其精神的高度紧张,加上知识力的低下,不得不使人胡思乱想,企图通过巫术这一文化方式、这一被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伪技艺”的东西,来企图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巫术的诞生与施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易》之乾卦首先是用于筮占的龙卦,与龙相关的还有一个震卦,其卦义为震动,卦象为雷火、雷动之象。古人说,震卦结构震上震下,无沦下卦上卦(内卦外卦),都是—个阳爻被压在两个阴爻之下,此伯阳父所谓“阳迫而不能出”也,因阳爻必动而上亢,阴爻欲静而下沉,故阴阳相激而成雷震。这雷震之象作为巫术之象亦具龙象。在文王八卦方位图中,震卦位于东方,东方者,苍龙之位也。震卦也象征苍龙。
《易》还有一个大壮卦,其卦象为下乾上震,为“雷动于天”之象。《易传》云:“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筮遇大壮,“利贞”也。大壮有宫室岿然挺立于雷电交加的自然环境的意象,故筮遇此卦,还有关于“安居”的吉利之义。
自古以来,舞飞灯这种欢畅、热烈场面常常出现于民众节庆狂欢之时。现在我们只知道舞飞灯这一节目的表演,意在审美。其实其原本的意思不是审美,而是一种巫术行为,有趋吉避凶、驱邪的巫术意义。从生命意识上看,由于龙是一种尊祖的生命图腾符号,因此,舞龙灯,也是对原始生命力的炫耀。
其三,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文学中,龙是一种神圣、巨大而意义隽永、激情飞扬的艺术意象。在被称为中国“准诗歌”之渊薮的《易经》中,所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这何等的豪迈与富于想象!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伟大人格的写照,是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人格之美;“天行健”者,龙也。所谓“水就湿,火就燥。云从龙,凤从虎。圣人作而万物靓”。这是以龙喻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所谓“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是讲蓄势待发、有实德真才而不张狂招摇的人格谦卑之美。所谓“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是生命原朴之美的歌唱。
在楚辞中,龙被想象成为神人驾车的神兽,“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湘君》),以及“乘龙兮辚辚”(《河伯》)等等诗句,使我们同享《易传》关于“时乘六龙以御天”似的巨大快感。在历代《龙赋》中,虽然大量堆砌了为帝王颂的陈词滥调,但也有写得精彩的。唐白居易《黑龙饮渭水赋》状“龙饮渭水”的雄姿,有“闻之者心骇而易色,睹之者目眙而改观。呼吸而声起风雷,宛 转而势超云汉”之句,令人读之难忘。
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这种意象,往往出现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坛庙建筑上。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饯脊,其正脊两端与垂、饯脊端共有十个彩色琉璃龙头形饰件,即所谓“龙吻”,被称为“九脊封十龙”;天安门的栋梁枋柱上,满是“金龙和玺”彩画;金水河畔,又高耸以一对华美挺拔的汉白玉华表,那华表柱身雕刻以腾飞于朵朵云彩之际的龙象,盘旋曲折,十分富于美感。北京紫禁城里,到处可见的是龙象。太和殿有专供皇帝御坐的雕龙宝座,殿内有六根蟠龙金柱,高约三丈,其柱粗两人合抱。太和殿的金龙藻井可谓天下无双,殿内所有天花上都绘有龙的图案。故宫三大殿尤其太和殿前的雕龙石阶无比精美。九龙壁名闻天下,它由二百七十块彩色琉璃拼凑而成,由九龙、云气、海水与山石造型所构成,其主体龙纹强烈起伏,大有震壁欲腾飞之势。在天坛祈年殿、十三陵之长陵棱恩殿的建筑上,也有众多艺术尤佳的龙的造型。北海有九龙壁与五龙亭,西山有龙王堂,颐和园有龙王庙,就连雍和宫的佛龛上也雕着龙。至于在曲阜孔庙,还有别具一格的石雕蟠龙柱。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龙的艺术,首先是政治、伦理与正权的象征,然而作为艺术形象,它也挣脱一般政治伦理的观念域限,走向审美。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