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13 23:27:49
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丙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及周围血中白细胞减少。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营养不足;③便秘;④舒适的改变:腹胀;⑤有传播感染的可能;⑥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
体温升高 休 闲 居 编辑
[相关因素]细菌,内毒素感染。
[主要表现]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皮肤潮红,脉搏加快。
[护理目标]
病人能说出高热的早期表现。
病人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
监测体温,评估高热的程度及热型,体温>38.5℃,每天测4次;体温>39℃,每天测6次,体温正常后,仍需每天测3次,连续2周。并告知病人高热的早期表现,如寒颤、呼吸道快等,如有发生及进报告医务人员。
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卧床期间,协助病人的生活护理。
体温达39℃时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并观察降温效果。
鼓励病人多饮水,成人每天不少于3000ml,注意营养的供给。
遵医嘱补液及使用抗生素。
口腔护理,每天2次。
出汗多时应及时抹干并更衣。
观察脉搏、呼吸及脉搏的体温的关系,警惕中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重点评价]
体温、脉搏、呼吸正常与否。
热型及伴随症状。
病人能否表述体温升高的早期症状。
营养不足
[相关因素]
高热,消耗多。
食欲下降,进食少,消化功能低下。
[主要表现]体重下降。
[护理目标]病人体重稳定或略增加。
[护理措施]
发热期间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无渣的饮食,少食产气食物(如牛奶等),热退后5天改用少渣软食,做到少量多餐;经常更换食物品种。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治疗的重要性。
评估营养状况,每周测体重1次。
经口进食不足者,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重点评价]
液体及热量的需要量是否足够。
病人食欲是否增加。
体重是否增加。
便秘
[相关因素]
长期卧床。
无渣饮食。
中毒性肠麻痹。
[主要表现]
病人排便次数减少,诉有肛门坠胀感。
排出干、硬便,排便时费力。
[护理目标]
病人及其家属能描述预防便秘的措施。
病人排出成形软便。
[护理措施]
供给足够的水分。
按病期调整食谱,恢复期间可供低渣饮食,并适当下床活动。
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训练并协助病人床上排便。
观察大便性状、量、次数。
便秘时医嘱用开塞路塞肛或低压盐水灌肠,忌用泻药。
[重点评价]
了解病人排便形态,包括颜色,性状,量,次数。
病人及其家属能否叙述预防便秘的措施。
舒适的改变:腹胀
[相关因素]
消化功能低下。
中毒性肠麻痹。
低钾。
[主要表现]
病人诉腹胀不适。
听诊肠鸣音减弱。
[护理目标]病人诉腹胀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评估腹胀及低钾程度,监测E6A。
减少或停止易产生食物(如牛奶等)的摄入。低钾者,提供高钾的饮食及水果,如橘子汁、香焦等,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钾。
中毒性肠麻痹者,予松节油腹部湿热敷、肛管排气,忌用新斯的明。
[重点评价]
E6A是否正常。
腹胀程度有无改善。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相关因素]
肠道排菌。
病人及照顾者缺乏消毒隔离知识。
[主要表现]患病前2-3周有不洁饮食或与患者密切接触史。
[护理目标]
病人及照顾者掌握消毒隔离知识。
家属及其他病人未被感染。
[护理措施]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至体温正常后,粪便培养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为止。
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基本的肠道隔离知识,如餐前、便后洗手、餐具用后消毒等。并经常检查与督促。
对病人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重点评价]
病人及其家属是否知晓消毒隔离知识。
住院病人、工作人员及其他接触者有无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的感染。
潜在并发症--肠出血、穿孔
[相关因素]
肠道溃疡累及病灶部血管,侵及肌层和浆膜。
饮食不当。
滥用泻药。
排便用力。
[主要表现]
解柏油样大便或暗红色血便。
头晕,脉搏增快,面色苍白,冷汗。
突然腹痛,腹部压痛、腹肌强直、血压下降等。
[护理目标]
病人能说出肠出血及肠穿孔的诱因及先兆表现。
不发生肠出血、肠穿孔。
[护理措施]
入院时遵医嘱做大便隐血试验,观察有无肠出血现象。
指导病人控制饮食,避免食用产气类食品。进软食,少量多餐,勿暴饮暴食。
指导病人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并及时处理便秘。
密切观察有无明显出血及穿孔的先兆表现,如有无突起腹痛、头晕、冷汗等。
密切观察大便颜色及性状,并注意血压、脉搏及腹部体征。
如有肠出血、肠穿孔发生,应配合医师作好一切救治工作,如合血输血、监测生命体征等。
[重点评价]
大便颜色、性状有无改变。
监测是否发生肠出血、肠穿孔。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