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大帕金森氏病治疗研究获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27 08:39:47
用一根细针样的电极先标出大脑深部引起身体震颤和僵直的病变细胞———苍白球底部边界的准确位置,并以此为参考点确定出最终治疗靶点,然后再用一个微电流发生器毁损其神经的传导通路,从而起到一次全面消除帕金森氏病所有症状的治疗效果。
这是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博士导师高国栋教授的一项创新性成果。日前由他领衔独创的“微电极边界定位法”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连续3年空缺)。休 闲 居 编 辑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肢体不自主震颤、肌僵直、行走困难、表情呆板等,致残性极强。据统计,该病在我国大约有上百万名患者。据专家介绍,在疾病早期药物对病情控制较好,但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手术治疗是通过定向毁损脑内的异常神经传导通路而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虽然该方法是对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最佳选择,但由于颅内有神经、血管及其它脑组织,定位稍有偏差不仅无效,还会产生失语、失明、瘫痪,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而传统的手术是利用CT、核磁共振等比较粗略的解剖学定位法进行定位,疗效不能确定,因而手术治疗帕金森氏病一直未能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近年来,一种以微电极导航、计算机控制为特点,建立在现代神经生理技术之上的定位定向毁损术(即“细胞刃”技术)成为治疗该病的最佳手段。1997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高国栋教授率先在国内运用此技术,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独创出“微电极边界定位法”治疗帕金森氏病。该手术方法在国内外实现了“五个首次”:首次在国际上发明了一套新的更为精确的脑立体定向术中定位法;首次采用了靶点所在的苍白球内部结构作为电极位置判断参考点;首次建立了新的术后靶点分析方法,克服了影像分析显示不佳,术后靶点位置认定困难等不足;首次发现了治疗帕金森氏病震颤有效的靶点,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果,降低了并发症;首次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帕金森氏病诊治体系,使手术定位精确度提高了10倍。这种全新的手术方法如同给微电极治疗装上了导航系统,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自1997年以来,该中心采取这种方法已成功地为1500多名海内外帕金森氏病患者施行了手术,有效率达99.2%。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