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07 09:48:08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编对于以前之针法,概不论列,祇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诱导之针法。
1.兴奋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轻缓的刺激,约数秒钟或半分钟的捻转,病者略感酸胀,即予出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2.抑制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持久的的强刺激,约1至2分钟的强烈捻转,并作5到20(甚至30)分钟的留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3.反射作用之针法:视其证候如何而手法不同。如须使之兴奋以加强其机能作用时,可选用28号或30号针,予以短时期的中度刺激(捻转不轻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匀等);如须使之起抑制以减低其亢奋作用时,可选用28号针,作稍长时间的中度刺激。
4.诱导作用之针法:选用26号或28号针,作较长时间的强刺激,约1~2分钟,并作留针法。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单刺术:系刺达肌肉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的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躯体极度衰弱者。
2.旋捻术:在针刺入时,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际,右手的拇、食指将针左右撚旋,是一种稍强刺激的手法,适用于抑制(强烈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之 针法。
3.雀啄术:在针刺到达其一定深度后,将针体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专用于刺激为目的。在提插之缓急强弱中,不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应用于兴奋为目的者。休闲 居 编 辑
4.屋漏术:怀雀啄术之运用稍有不同。即针体之1/3刺入,微行雀啄术,再行1/3,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退1/3,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法,适用于抑制、诱导。
5.置针术(即留针):一针到数针刺入身体穴位,静留不动,放置5~10分钟,然后拔针,适用于抑制、镇静为目的者。对身体衰弱或畏针者,须用强刺激作抑制、镇静手法时,此法最好。留针时间由5分钟至1、2小时皆可,视其证候缓解情况而出针。
6.间歇术:针刺入一定深度之后,时而捻转提插数次,复留置片刻,再提插捻转数次,再留置之,往复数次。此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肌肉弛缓时,以兴奋为目的。如用强刺激,亦可作为抑制法。
7.震颤术:在针刺后行轻微上下的震颤,或在针柄上抓搔数次,或用食指频频轻叩,摇动针柄上端,专用于血管、肌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兴奋。
8.乱针术: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或向前或向后,向在向右,随意深进,引为强刺激。专用于诱导及解散充血郁血。
其中应用最多者为雀啄术、旋撚术、置针术。
三、出针之手法
古法出针有补泻二法之区别,今则不复分别,不论何种手法,出针时必须将针作轻缓捻转,徐徐退出,而在针孔处用消毒棉花盖上,略揉数转。绝对不许将针一抽而出,否则有后遗感发生,或出血。
四、得气与补泻
进针后,必须得气,发生感应和传达。感应快的治愈速,传达远的取效宏。如遇体弱久病,针刺不易发生感应和传达的,则须用催气法,但不及用古人“(爪括针柄”之法,只须凝神靜气,轻轻捻动针柄,缓缓提出针身少许。如是约经20秒时间,如仍无酸麻胀感,即以针再深入少许。如仍无感效,则再提出少许。如是反复试探仍不能得气时,必须休息1~2天再针。得气后,视病症及体质而分别用补泻手法。
补法:将针柄轻微捻动,由浅入深,缓缓插入,三捻三进而后一退,进速而退缓,指上皆不用力,此为要诀。如感应轻微,指力可略加强些;如感应太甚,则捻转可以轻缓些。约捻转2分钟即可出针。
泻法:指力要重,紧提慢按,使有剧烈的酸楚,约2分钟即可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