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剑舞的基本训练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22 08:50:30
中国剑器起源甚早。据历史记载,我国使用剑距今已有三千之久。最早是铜剑,后来逐步发展为钢剑、铁剑。剑器最早作为武器,与盾结合一起运用在战场上,是抵御进攻和战胜敌人的有效兵器;同时也作为高级官宦的一种护身武器和佩带品,随后又演变成表现官职和级别的标志。所以古代的剑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剑器是一种高贵、荣耀的器具。
剑作为武器,交生了许多练剑家,他们在长期实践中通过不断地习武练剑,提高自己的武技和锻炼强壮的体魄,大大发展了舞剑的技能和千变万化的剑法。人们逐渐认识到剑对于强壮身体的重要作用,后来也就演变发展成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武术中的剑术。练剑家们在习武练剑中,又把剑作为一种抒发感情、表达心意的工具,所以古人有“舞以达欢”、“舞以尽意”之说,又有“诗、书、画、剑、琴、棋”之谈,剑已成为人们有文化素养的标志之一。盛唐时期,“诗、书、剑”号称为“唐代三绝”,足见人们对剑的热爱和重视。剑被发展成艺术,列为唐代的武舞之中,出现在唐代的民间和宫庭。所以从古代剑器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和舞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就是相互依存的一对孪生兄弟。随着现代化武器的的出现,剑器在战争中作为武器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成为人们运动的器械和艺术工具。研究它的人也越来越多,武术在发展它,舞蹈、戏曲也在吸收运用它;流派多样,自成体系。一般列“剑”为十八兵器之王,当然也有列“枪”为王的;较统一的说法是:剑为短兵器之王,枪为长兵器之王。此说法主要指这两种兵器在技法、难度、功用上比其它器械丰富和难练而言。“剑”是以点、崩、刺、撩等剑法、剑花、造型舞姿、灵敏步法以及另一手剑指相配合的训练项目,它总的特点是轻快飘洒,刚柔相济,吞吐自如,优美矫健。
一、剑器分为行剑类和站剑类
行剑是以绵不断地波浪型流动和螺旋式起伏以及行如流水的身法、步法为动律,在步法中完成剑法,在“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中求得去势美。站剑以剑的姿势为主,基本在原地进行练习,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快慢的鲜明节奏,表现剑法的清脆,干净、稳、准、狠,空出地表现徒刑舞姿平衡的雕塑性,在造型舞姿的雕塑性中求得姿势美。行剑是动中有净,是以流动的身法。剑法为主;站剑,是静中有动,是以顿挫的造型、舞姿为主。此外也有一种行剑和站剑结合的组合。休 闲 居编 辑
二、剑的表演形式有五种
剑的五种表演形式是短穗单剑、短穗双剑、长穗单剑、长穗双剑和双人对剑。
剑有太极剑、武当剑、八卦剑、通臂剑、少林剑等。剑器形成近代各种流派的原因,主要是有什么样的拳系,就产生什么样的剑派,它是随着拳系的风格发展的;由于我国拳第多样,有外家拳,内家拳(即长拳,短拳之分),还有南拳之别,所以剑器流派万紫千红,各有所长。总的来说,各派剑术在武术中是以其拳术为基础的。需要明确的是:剑和刀形成对比,枪和棍形成对比。其风格特点的区别是:剑--帅、柔、矫、脆;刀--勇、快、刚、猛。枪--枪扎一条线;棍--棍打一大片。
我们要求剑舞起来应该是龙形虎步,游龙戏凤。龙形是指身法,虎步是批步法,游龙指的剑法,戏凤则指手腕。通过帅、柔、矫、脆的造型和力量,使得“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令人赏心悦目,达到美的享受。所以,剑作为武器的作用和特点已不浓了,但它通过武术剑法的表现手段,更趋向于表演性、艺术性的道路发展,为我们借鉴、发展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剑器训练主要是以剑法为基础。关于剑法,在我国剑术界无统一规范,各派自成学说,有十二个剑法、有十六个剑法、亦有二十四个剑法的。我们训练主要依据十六个剑法编排。它的特点是动作明确,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容易掌握。但这十六个剑法不一定都有很高训练价值,所以我们从中提炼出有训练价值的剑法为基础训练,其它剑法则作为配合训练。
三、剑法与身法的关系
剑法十六字是劈、点、崩、撩、去、抹、斩、挑、提、截、刺、搅、穿、挂、格、扫。这十六字法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它是以身法训练为前提的。因此,首先要明确剑法和身法的关系。
剑法的协调性是以身法为主,身法的动力又以步法为主。我们常说:“步法不稳,身法则乱,剑法则窜”,其道理就在于身法是剑法就不易掌握。身法、步法、剑法的关系是:“瞳催身,身催剑,剑随身”,“人走大圈,剑走小圈”,“剑先行,身后行,步再行”。如果有了长穗,就应是“穗先行,剑后行,身再行”。这是规律,是基本法则;如果乱了阵脚,就成了无“法”无“规”了。
剑法和身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根部带梢部”。腰是全身的根部,手和脚为梢部;胯是腿的根部,脚指是梢部的。剑的根部在腰上,以腰为发力点,通过肩部、腕部的力流穿过剑身到剑梢。这就是我们训练中常说的“发力在根,用力在梢”,就是说使力量延伸到极点。剑器这种特有的流动形式,丰富了身法舞姿的表现力,赋于身法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变化莫测。
剑法的具体应用与要求是:在教学中接触到每个剑法时,首先要解决如何持剑、握把的几个基本要求;因为持剑、握把直接影响着每种剑力的准确性,它在指法、腕部和肘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持剑法。
持剑法主要解决三个部位的训练:手、腕、肘。对手臂总的要求是:甩(手甩)、绷(腕绷)、直(肘直)。1.手指按握剑要求分死把、活把、拨把、(即三把法)。2.腕部要求有甩绷腕、勾挑腕(外勾、里勾)、云转腕(外转、里转)。3.肘部要求有松直、紧直。明确了各类剑法的持剑法,经过一段训练,手、腕、肘部增长了力量和灵敏性,就可以能动地掌握剑法力流的正确运用,尽快掌握各类剑法的规格和运用。
我们这套剑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和研究,原来设想是由五十多个基本动作组成;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推敲和实践检验,我觉得作为舞蹈训练教材,不同于武术训练,应该力求精炼集中,不宜繁琐。
四、剑舞教材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剑的身法练习。由五至七个组合组成。通过这部分练习,主要使学生明确身法是剑法训练的基础,感受剑的协调性是以身法为主的这一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剑法的练习。由七至十个组合组成。通过十六字剑法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感受各种不同剑法的特点及力流,逐步体会身法、剑法、步法三者的协调规律。
第三部分:剑花的练习。由三至五个组合组成,通过云剑花、搅剑花、皮猴花的练习,培养学生身法、剑法、步法的高度协调和连贯性。
第四部分:剑穗的练习。由六个组合组成,进一步解决身法、剑法、步法的结合,力求达到劲、韵律、风格的准确,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律和民族气质。
五、剑舞训练要强调三个方面
1.剑形训练;2.剑力训练;3.剑神训练。第一阶段:剑形训练。包括剑的亮相、剑的位置、剑的角度、剑的路线是否正确,及身法配合的基本协调性,舞姿、步法的优美性。剑力、剑神作配合训练。第二阶段:剑力训练。主要包括剑法十六字,剑法流动的劲力感觉,剑形、剑神作配合训练。这阶段训练要强调剑的抑扬顿挫、起伏转折、刚柔相济。根据这三点要求,剑法所发出的力量不同,出剑力要准,行剑要清楚,收剑要收严,这对于掌握剑法的力量、分寸感有很大训练价值,在训练中要反复强调,它直接涉及到每种剑法的训练效果剑训练中一定要抓住出剑——行剑——收这个训练核心,严格区分每个剑法的劲力点;而剑法的劲力点正确与否,又决定了能否表现得抑扬顿挫、起伏转折、刚柔相济这一基本韵律。第三阶段:剑神训练。主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剑法和身法的协调性,以神带剑,以剑传神,从韵律、劲力、节奏上表达剑舞训练特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实践告诉我们:作为剑的基本训练,不要搞得变化太多、太复杂。要有训练目的,练真功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从量度一质变。关键是要突出重点,选择有代表性在训练价值的动作。一个动律可以用各种舞姿、各种步法表现,一个剑法可以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进行变化:例如左右甩穗,实际上是用简单的左右斩剑,它在弓步、踏步、立身射燕等各种舞姿上去做;又如分剑和外分剑,可以这个动律上加上步法和转身,也可以带上某种舞姿,所以它同其它基本功训练一样,要选那些经过反复提炼、反复筛选后的最基本、最代表性的剑法。
这里要强调出剑和收剑在训练中的重要性。出剑是目的,收剑是手段;训练中收剑比出剑更显重要,剑收得优劣决定剑出得好坏。要力求做到:收剑藏锋,出剑漏锋,收剑应把身剑尖藏深,才能导致出剑的出奇不意;剑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收剑藏锋是否正确。出剑、收剑要求应和呼吸、松紧、吞吐结合,出剑一刹那,如流星赶月般迅疾;而藏锋却如缅腆少女含而不露,两者对比鲜明,相得益彰。
在剑法训练中,要重视动作的连贯性,寒整性,要抓住内在感觉使之柔中有刚。太极拳的节奏和内在感觉很值得剑法训练借鉴。因为“太”是大圆的意思,“极”是无限的伸长,“太极”就是无极圆的意思。剑是手臂的再延长,用力要用到极点,力流要通过腰、肩、肘、腕、指、剑身,直至送到剑尖。要身法带剑法,接力送力流,把硬剑练成软剑,把软穗练成硬穗。
剑法红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规格呢?我认为,除了熟练掌握十六字剑法、出剑和收剑、以及抑扬顿挫、起伏转折、刚柔相济这三点要求外,主要看剑法、身法、步法的发力协调性如何。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从方法上合格,从功能上都需要一个锤炼、感受的过程。从启蒙到练成合乎规格要求,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般来讲,能够协调自如地掌握动律了,就算达到了训练目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