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针灸与世界接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26 00:18:10
这些年来,传统针灸学研究收效甚微。如何把针灸疗法这一“国粹”打造成世界级“品牌”,真正拿到世界范围认可的“通行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忠人教授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引用循证医学的工作原则指导传统针灸学的临床和科研,才能形成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共同语言”,并得到国际的认可,传统针灸学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针灸学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体系已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以经络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一种是现代模式,即指近年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成果所构筑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以神经学说、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和神经-免疫网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目前传统针灸学临床中仍以个人经验为主,依靠高年资医师或权威们的教导,以及古籍中的记载为诊治疾病的依据,简而言之仍未脱离经验医学的范畴。
然而,有志并热衷于针灸学研究的国外同行们,却对其理论体系中的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及古籍中的条文深感费解,非常希望以一种他们能够理解的理论体系来阐述相关观点。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建立在现代科学背景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并由此而产生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现代模式。目前,在此模式中,已基本探明了针刺信号产生的生理学基础、针刺信号传入的外周途径、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基本作用过程、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途径、腧穴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针刺手法的强弱影响针刺效应的规律、针刺时间影响针刺效应的规律性等问题。这些初步探明的结果,构成了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孙忠人教授介绍说:不同文化对针灸认同上的差异,以及对价值标准的不同选择,逐渐形成了上述两种针灸学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很难分清孰轻孰重,但二者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日益明显。现代模式采用现代科学理论,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给予准确而客观的评估,已被越来越多国内外同行所接受。与之相比,传统模式的针灸在技术应用上仍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个人技巧的初级阶段。众多临床医生各成一家,喜好打造个人特色,对个人认为的秘验严格保守或只传承于师徒之间,或拘泥于古籍而缺少科学的临床研究,由此造成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萎缩和生存空间的传统的针灸模式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及较强的临床优势,但为什么日常针灸医疗的病种颇为狭窄,且针灸的独特魅力尚未得到大众的信任与青睐?孙忠人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即高质量的临床疗效和对比资料及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比如说,针灸治疗急性中风的作用十分好,临床效果相当明显,其治疗方法和个人经验也是“八仙过海”,各具优势。遗憾的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治疗原则和操作规范,使这些零散的文献报道缺乏系统性和可靠性。这无疑对临床针灸医师在获取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自身诊疗水平上有所限制,也阻碍传统针灸模式的深入发展。 休 闲 居 编 辑
曾多次主持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攻关项目的孙忠人教授,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他在攻读博士和博士后学位期间,围绕“经穴脏腑关系”、“针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研究”、“针灸防治脑脊髓神经病”等内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研究空白。特别是在其主持完成的“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课题中,首先将一些推测性认识转化为肯定性答案,并首次确定了临床选穴处方、针法及电针刺激参数,展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孙忠人教授坦言,他的多项获奖成果,完全得益于循证医学指导的结果。
孙教授告诉记者,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含义为“有目的、>正确地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对每位患者的治疗”。循证医学有三大要素:一是收集最新最好的科学研究依据;二是熟练的临床技能和经验;三是就诊病人的特殊情况。只有将这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临床医师和病人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获得共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上世纪90年代国外提出的循证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也使传统针灸与国际接轨成为可能。其实,传统针灸学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不但重视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同时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并十分强调古典医籍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这一点与循证医学强调的从医学研究中获取信息并用于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由此可见,传统针灸学与循证医学在诊疗模式、思维方法上存在诸多的联系。
孙忠人医生评价说,传统针灸学是国粹,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有人预言,未来的许多医学突破将来自于古老的针灸学。传统针灸学要发展、要焕发青春,就必须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其有效性、危险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大量行之有效的经方验方及诊疗方法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对照的临床评估试验,最终形成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