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临床表现治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27 01:05:17
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以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其病理改变是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属中医“颤振”、“痉病”等范畴。[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 1.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搓丸样”动作;可渐波及四肢、下颌、唇、舌和颈部。震颤为静止性,动作时减弱,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加重。 2.肌强直:由于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病人出现特殊姿势,头前倾,躯干俯屈,四肢轻度屈曲内收。 3.运动徐缓和体位不稳、:患者随意运动减少变慢,日常生活自理困难。面肌运动减少,表现为表情缺乏,双目凝视,称“面具脸”。上肢不能作精细动作,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写字过小症”。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甚至消失,步距缩短,加之屈曲体态;常见碎步、前冲,称“慌张步态”。 4.其他:病人可有便秘、尿急、皮脂分泌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也可有痴呆和忧郁等精神症状。[诊断] 1.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和进行性病程不难诊断;因为1/3病例早期不出现震颤,有震颤者随疾病进展也常常减弱;脑脊液和尿液检查可见高香草酸含量降低。 2.本病应注意与下列病鉴别(1)震颤麻痹综合征:由脑部炎症、肿瘤、代谢障碍、血管性疾病以及化学药物的中毒引起,症状与震颤麻痹类似,可根据病史及检查发现而作出诊断。 (2)震颤麻痹叠加综合征:由多系统变性引起。除震颤麻痹症状外,尚有小脑征、锥体束征、眼球运动障碍及痴呆等。 (3)老年性震颤主要出现于随意运动中,一般无强直;家族性震颇有家族史。[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早期轻症或药物诱发者,可与复方多巴制剂合用。常用者如:安坦,口服2—4mg,每日3次;或苯扎托品,每次1-3mg,每日1-2次。青光眼患者禁用此类药物。 (2)复方多巴制剂:森纳梅脱,开始时服用半片,每日3次,以后每隔日增加1片,直到最适剂量。如有不良外周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可改用25/100mg半片,每日3次,以后每隔日增加半片,直到最适剂量。最适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每日最大量不超过森纳梅脱25/250mg4片。或选用帕金宁(森纳梅脱控释片),韧用1片,晨起一次,以后每3日增加1片,直至最适剂量。一般为每日3—4片。每日剂量分3次,每次间隔6小时。此药应吞服,不能咀嚼。 (3)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初起服半片(1.25mg)1周后每晚服1片,共1周。以后每周增加1片,直至10—20mg/日的最适剂量。 2.中医药治疗 (1)痰火动风:肢体震颤强直,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动作徐缓,伴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咳痰黄稠,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钩藤30克、黄连10克、滑石15克、木瓜15克、僵蚕15克、朱砂o.5克(冲服)、青黛6克(冲服)、竹沥水20毫升、胆南星12克、瓜蒌15克、生姜3片。 (2)气血两虚:颤振日久,筋脉拘紧,屈伸不利,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通络。 方药: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熟地18克、生地18克、当归15克、天麻10克、秦艽10克、全蝎10克、鸡血藤30克、钩藤30克(后下)。 (3)肝肾阴虚:震颤日久不愈,动作徐缓,伴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白芍30克、阿胶12克(烊化)、龟板30克(先煎)、生地15克、麻子仁团克、五味子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麦冬12克、葛蒲12克、鳖甲30克(先煎)、羚羊角粉3克(冲)、钩蘑15克、牛膝1,克。 (4)淤血阻络:肢体震颤强直,疼痛不移,动作不利,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淤斑,舌下脉络淤张,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熄风通络。 方药:秦艽2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没药6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五灵脂15克、香附10克、牛膝15克、地龙10克、全蝎6克、钩藤30克、白芍15克。 (6)针刺治疗 ①体针:太冲、合谷、风池、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人中、下关、承筋。 ②头针:取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预防与调养] 1.鼓励患者多作主动运动,练气功、打太极拳等运动更适宜,但应防止跌伤。对于卧床者,应勤翻身,拍背,做被动运动,以防发生褥疮、吸人性肺炎和关节僵直。 2.饮食宜较清淡,起居要规律。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