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大药房:平静中“暗流”涌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09 13:42:28
相比2004年20多家外来经济大药房在上海的火热开张,2005年,这支队伍显得平静了许多。平静体现在没有更多的外来军团,平静体现在没有新的分店开张,平静体现在越来越少的舆论观点。一向擅长策划、勤于吆喝的外来经济大药房统统失声了,那些曾经怀揣着在上海零售市场大展拳脚梦想的经济大药房的始作俑者而今改变信念了吗?
5月8日,这种平静终于被一股涌动的暗流打破,又一家经济大药房开业了。益丰中兴路店一改以往上千平方米的大场面,选择了只有300多平方米的中型店面,但内设沿袭了经济大药房一贯的开架式零售风格,社区经济药房的新模式浮出水面。
业绩三等分
益丰大药房总经理刘湘岳把社区经济小药房作为有上海特色的经济药房发展模式的新尝试。晚上10点半,记者得知新店开业当日的销售额达到了18万元,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家上千平方米的大药房都是不错的业绩。社区经济药房崭露头角,兴许将引发今年下半年这一模式药房的开业热潮。
而就在上个月,刘湘岳的眉头还始终不得舒展。作为益丰大药房的统帅,他发现药房的销售额出现了明显下滑。而这一状况也同样出现在上海的其他经济大药房。追根溯源,原来上海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在3月底结算完成,从4月1日开始,每个参保人的医疗帐户中都存上了2005年的费用,于是持卡人员都到医保指定药房划卡消费,而不再自费购药了,这就把经济大药房很大一部分客源给转移了。
“如果说以往每月的微薄赢利还能达到合格水平的话,那么4月份的情况连60分都没有!”前不久才在一个论坛上做过“经济大药房生存危机”演讲的刘湘岳这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危机。而宝丰大药房的马庆国总经理(在上海有两家经济大药房)也同样感受到了这股“春寒”。
尽管遭遇了如此的挫折,但益丰和宝丰却不约而同地都在张罗新店的开张。值得注意的是,新店的投资均来源于上海分公司的赢利积累而非总部。他们属于能够自给自足还有发展的愿望和实力的阶层,这一部分药房可以算得上是上海经济大药房的中坚力量。
而更多的经济大药房所处的状态是,已有相当一段时间滞留在保本线下,而在这个4月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我们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老吉春堂的店长罗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该店去年年底本来已在浦东选好址要开新店,却久久没有下文,近期终于传出要将新店转让的消息。
“上海市场是块鸡肋”、“不能保本”、“我们已经将发展重心转向浙江了”、“与预期的情况差距很大”……即使是一些全国知名的平价连锁品牌也对上海的销售情况一筹莫展。
在4月,惟一满面春风的是开心人大药房,杨浦店将近30万元的日销售额归功于它是首家也是目前上海惟一的一家医保定点经济大药房。“赢利不是问题。我们期望今年能尽快开新店,把规模效应进一步发挥出来。”杨浦店总经理喻梦清对于开心人目前的领军地位颇感满意。
众多外来经济大药房在销售上的业绩表现已经将他们自动排成了一个金字塔。塔尖上是销售遥遥领先的开心人;以益丰和宝丰为代表的中坚力量为塔身;塔的底盘药店数量最多,也如其位置一样,销售状况最为低迷。
成败各有因
“上海的水深”是外来经济大药房对上海市场既具体又抽象的描述。
首先,从政策环境上看,上海的医疗保险推崇广覆盖,覆盖人群达到700万~800万人。他们的首选消费场所为医院,其次是医保定点药店。因此能否获得医保定点资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大药房的“生存状况”。开心人杨浦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已经递交了申请成为医保定点药店的报告,但什么时候能得到批复还不知道。”老吉春堂的罗先生对于其非医保定点的身份耿耿于怀。依据目前的政策,一条街道只能有一家医保定点药店。刘湘岳采取的方法更为积极:“我们的老店吃了这个亏,所以这次选新店址,我们特地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争取让新店成为医保定点药店。而更多经济大药房加入医保定点的行列,也能从根本上减轻医保费用对政府的压力。”
其次,众多经济大药房的困境可能与上海市民对品牌的认知习惯有关。开心人的首发效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经济大药房的代名词,而益丰开业时的百万广告投入也被同行认为是大手笔,就是这样的大手笔让1700万上海市民顺利地了解和认知了这个外来品牌。而大多数的经济药房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在同样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各家药房还有自己的问题。第一,投资前对上海市场的政策和环境了解得不够透彻,运营后才不断发现问题;第二,不少外来经济药房到现在还不能改变购不到和调不到上海本地药品和品牌药品的窘迫局面;第三,在短期亏损情况下,企业对于药店的扶持不够,导致人心涣散、管理不当。更有人提出,外来经济大药房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上海独特的市场环境,职业经理人可能是一剂良药。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