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自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23 08:28:11
去年的四月一日,想必许多人仍记忆犹新,香港著名影视歌星张国荣从高楼坠下,选择了这个被称为“愚人节”的日子,为自己的生命划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成为该月最大的新闻。事实上,自杀并非名人专利,仅去年九月,发生在广州并已见报的自杀事件就有十余起,自杀这种原本带有传奇色彩的结束生命的方式越来越平民化,也越来越大众化。对说了好几千年“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人来说,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
死亡是人类迟早都要面对的,曾有人调侃自杀者:反正都要去上帝那里报到的,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呢? 休 闲 居 编 辑
很多人认为只有身体的器官疾患才是病,而心理健康常常遭到忽视。事实上,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能称为“健康”之人。
不要忽视你的心理问题,关心你的亲人与朋友,不要等到他们患上严重的官能症才想起医生,不要等到他们放弃生命才来惋惜,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现象
自杀猛于AIDS
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是世界自杀总死亡人口的l/3强。从统计结果来看,呈现出三高的分布特征。从地域来看,农村比城市高。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农村自杀率是城市自杀率的3-4倍。从年龄来看,青年人比老年人高。1998年,自杀是中国15岁到34岁年龄组的头号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高。国外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3.6倍,而唯独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其中农村妇女又比城市高3到4倍,这与西方国家的自杀情况完全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男性的自杀比例至少是女性的3到4倍。除此之外,每年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在国民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紧随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和慢性肺气肿、肝癌、肺癌之后,超过了曾令世人谈虎色变的艾滋病,排在了第五位。并且国际公认,死因登记系统报告的自杀死亡率还要比实际的自杀死亡率低。
另一组数据则更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在15至34岁的青少年人群的死因中,因自杀失去生命的占总人数的26.04%,是首位原因。统计表明,我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16%以上。大学校园成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高发地带,主要心理疾患来源于沉重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青年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次世界预防自杀日”,以预防一个危害自己的行为来“冠名”一个“警戒日”,表明了一个事实: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原因
生命因何如此之“轻”?
曾经有人把自杀的人分为两类,一类为“什么都已经想开的人”,换句话说叫“参透生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弥合导致绝望而自杀,如川端康成以及中国的诗人海子。还有一类正好相反———一点小事弄得“什么都想不开”。我们在社会新闻中读到的大量自杀事件属于后者。爱一个人遭到拒绝———割腕;因贫困受到歧视———上吊;找不到理想工作———坠楼;考试失利———服毒;被老师或者领导批评———跳河;与邻居吵架或被人误解———到高速公路上找飞奔的汽车,甚至有中学生因为游戏没打好,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而企图自杀……生命因何如此轻贱?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起码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厌世感 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或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
极乐感 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烟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罪孽感 畏罪自杀。
冲动感 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事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失落感 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他自杀。
从众感 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为首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自杀现象带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色彩。整个社会对自杀现象的宽容,是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曾经有一部名叫《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的电影,就反映了中国某些落后地区集体自杀的习俗。而在民间,像“梁祝”一样的“殉情”方式被歌颂,也给予大众以长期而深远的心理暗示。另有专家指出,与西方宗教社会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宗教或法律禁令,因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个体,就会把自杀视为解脱痛苦、减轻经济或感情负担的可接受方式。
●预防
呼唤自杀干预机制
在欧美,已经开始推行国家级预防自杀对策。芬兰在1992-1996年实施了自杀预防活动和相关机构的网络化,自杀死亡率比对策实施前下降了9%,取得了成功。瑞典在1993年设立了国立自杀研究和防止中心,1990年每10万人就有25名左右的男性自杀,但10年后已下降到20人。在日本的一些自杀高发地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援助措施,扶助破产者,使之恢复生活信心。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建立起一个干预和制止自杀的队伍。由警方、消防队、急救中心、心理病院和社区组织等组成的网络,一旦遇到自杀事件,采取统一行动,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自杀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民众心理卫生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钟杰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的根据是,在自杀者中,只有7%的人进行过某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成功者中仅34%曾因心理问题请求过帮助,在自杀未遂者中这一比例是33%。他对中国现状表示了担忧,在国外,从精神科医生,到专职的心理治疗师,再到社区工作者,从社区到学校,从政府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到民间心理咨询热线,整个社会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而在中国,专家们评价,“起码落后15至20年。”在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一些类似的机构已经建立起来,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多次把自杀与艾滋病做比较:“自杀带来的危害猛于艾滋病。每年的自杀者人数是被艾滋病夺去生命人数的2.3倍。因此,对自杀的预防任务非常急迫。”他设想将干预中心建立全国性的自杀干预热线,并建起面向综合医院的24小时自杀未遂者心理帮助机制,逐步推到全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预防自杀体系,降低中国的自杀率。在随后的8年内,力争将中国的自杀率降低20个百分点。通过中心的工作,每年平均挽救5至6万人的生命,预防40万人自杀。
●链接
自杀名人谱
1、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后于1961年7月,用双管猎枪自杀。
2、亚里士多德,希腊著名哲学家。于公元前322年在厄里帕海峡跳海自杀,终年62岁。据说他自杀时说道:“愿厄里帕的水吞没我吧,因为我无法理解它。”
3、川端康成,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于1972年4月16日深夜自杀身亡。
4、梵高,著名印象派画家。一生穷困,枪击腹部自杀身亡。
5、马雅科夫斯基,前苏联著名诗人。自杀身亡。
6、王国维,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著有《人间词话》。于1927年6月2日自沉颐和园。
7、顾城,现代著名诗人,后移居新西兰某岛,后砍死其妻并自尽。
8、海子,诗人,于山海关卧轨自尽。
9、阮玲玉,中国早期著名影星。因感情问题自杀身亡,死前留言“人言可畏”。
10、翁美玲,香港著名影星。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因感情问题自杀身亡。
11、鲁兰斯·查理斯,匈牙利作曲家,其作品《黑色星期天》(GloomySunday)造成世界各地100多人的自杀,于1968年已年近70岁时,于布达佩斯跳楼身亡。
12、三毛,台湾著名女作家、剧作家。自杀身亡。
13、张国荣,香港著名歌星、影星。因抑郁症等原因于2003年4月1日跳楼自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