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同时养心,肝,脾,胃,肾,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7-02 12:43:49
>>>>>>>>提问我老公最近去中医检查,发现身体很不好,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胃都不好,请问怎样帮助他调理?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关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网上已经有很多网友进行了阐述,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谈谈我的一些研究所得到的结论。
中医并非源于巫术,而是从我们祖先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巫术是人类特定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并非医学的源头。但是由于在巫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具体的医学技术为“巫”所劫持,所以不可避免的使医学带有了一定玄学色彩。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的提高,“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对医学也是如此!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正是中医摆脱“巫”术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很多人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同巫术联系起来、同玄学联系起来,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但是这种误解也并非空穴来风。这部分人往往不自觉的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同用于“卜算”的《易经》里的阴阳五行等同起来。这里我们不讨论《易经》的价值,我们只讨论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不是《易经》里的“阴阳五行”。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中医的理论产生,是不可能先于其实践认知的。也就是说:只有中医的实践活动形成了相对丰富的成果,中医理论的形成才有可能!那么如何印证这个结论呢?我们不妨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所对应的具体事物分析一下就清楚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认知知识归纳方面的作用:
1、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归纳):
很多人认为中医没有经历过解剖学研究的阶段,这是误解。事实上中医对人体的在科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其对人体的认识可以说有着相当水平。下面我简单的谈谈中医里的一些人体的概念:
五脏(六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络)
六腑:胆、胃、大肠(回肠)、小肠、膀胱(脟)、三焦。
奇恒之府:髓、骨、脉(脉管)、胆、女子胞
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名称:宗脉、胞门、胞衣、睾、茎、茎垂、阴筋、宗筋、苗窍、目系、舌本、咽喉、会厌、喉底、筋膜、膏肓、等等。
其中很多的名称对应的是人体内部的具体位置,如果没有解剖方面的认知,是很难想象中医会有这样名称的(如膏肓、目系等)。
2、 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归纳):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所阐述的脏腑及人体器官之间的关系,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对应于中医长期以来临床观察的结果。这些结论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全部达到精细、准确、普遍的程度。但是对于这种源于长期观察后所形成的结论,不经过研究就断然否定,显然是不恰当的。
心主血:主持血脉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素问》心者……其充在血脉。)符合现代医学认知。
心主神明: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对中枢神经机能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有人认为,心是控制意识的主官。但这种认知与“元神之府”的认知有矛盾,且当代中医已掌握解剖学的成果,故此说只作为历史曾有过认知予以保留参考)
元神之府:指脑,元神:元有大;首要;开始的意思,元神:古人说法,大致可以与今天的灵魂、思想、意识等对应起来。
脾藏意:意,是指意念。指脾对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此说没有现代研究结果的支持。但是,中医在实际临床中可以用“补脾”的方法,对因思虑过度所导致一些疾病而产生疗效,如:“脾胃虚弱”。
肺主行水(金生水):人体的水液代谢,同肺气肃降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水液的下行、达于膀胱。此点与现代的研究认识,基本接近。
……等等。
通过以上不完全的、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关系的阐述,是有具体的临床观察予以支持的,并非空穴来凤的玄学。
3、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归纳):
现在考察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对药物方面的分类、归纳是否源于实践的认知呢?这里我举出一味药具体的分析一下:
柏子仁: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归经:①《本经》:味甘,平。《别录》:;无毒。《药性论》:味辛甘。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凉。入心、肝、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②《本草经疏》: 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③《本草新编》:入心、肝、肾、膀肮四经。
主治: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①《本经》: 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 ②《别录》: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③《药性论》: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宿水,兴阳道,去头风,主小儿惊疯。④《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以盐渍之,煎服,能治咳嗽。
禁忌:便溏及痰多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 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②《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③《得配本草》: 痰多,肺气上浮,大
配伍:1、配酸枣仁,一补心,一补肝,用于心肝血亏,虚烦不寐,惊悸失眠。2、配牡蛎,一镇惊,一养心,一收涩,一养阴,治疗心肝阴血不足,心悸失眠,烦躁惊狂,遗精盗汗。 3、配杏仁,润肠通便,用于年老体虚,习惯性便秘。4、配熟地,用于遗精盗汗,血虚经闭,头晕心悸。5、配泽兰,一益阴补血,一活血通经,用于阴虚有热,月经不调及闭经等。6、配当归,补血益阴,治疗闭经,毛发脱落。7、配艾叶,用于肠风下血。8、配远志,治疗惊悸失眠,健忘等。
…….
从中医这个药物的分析来看,不通过实践的验证是很难得出如此详细的结论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医对药物的研究更注意的是临床意义上的研究。这里要指出的是:按照某些人对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这个药的归经只应归入一经,但是中医注重实践的医学:一药归四经,而且竟然可以同时归入肝、脾二经(木克土),这就证明了:中医首先强调的是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教条,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中医的药物研究,必须是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服务的——那就是将药物有效的分类、归纳。
限于时间,我无法再进一步的分析。但是本文对一些认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玄学或是伪科学的朋友相信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服务于中医医疗实践的理论,而不是算命的、玄学的、伪科学的理论,它只不过借用了“阴阳五行”这个载体,对中医的实践成果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分类、归纳、描述。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本上合乎事实的推理。因此该理论的形成,当然可以中医的医疗实践。
中医的理论不是玄学,因为它是源于实践的理论、因为它是可以被中医临床实践所验证的理论。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正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虽然其中还有很多的错误,但那是限于历史条件的认知水平上的错误。与其科学的本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