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儿童健康话题释疑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7-03 09:54:5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儿童健康与疾病现状呈现崭新的特点:
1.儿科的疾病谱明显改变。这一变化是全球性的,且呈现渐变的特点。总体上来说,20世纪初,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烈性传染病、严重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到20世纪末,由于儿童保健事业的进步,这些疾病大幅减少,而先天性畸形、意外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环境因素所致的疾病显得相对突出,逐步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预计在21世纪,这一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2.感染性疾病出现新的特征。感染性疾病虽然在发病的数量上大不如前,但是表现出新的特征: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回升,而艾滋病等新的传染病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3.儿童的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儿童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也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儿童营养问题从单纯的营养不良转变为营养失衡,表现为由于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导致的肥胖;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或搭配不当所致的各种营养紊乱。
5.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健康水平也表现出相当的不平衡。北京、上海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早产儿发生率等以及儿童健康的总体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相近,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儿童健康水平尚处于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
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经常会有一些家长主诉孩子不好好吃饭,经过询问病史后发现,不少孩子有不良的用餐习惯,而这些坏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关系紧密,某种程度上是由家长造成的。
现象1:每次吃饭都由家长喂,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养成了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挑食偏食的坏毛病,使孩子的营养不均衡。
对策 鼓励儿童自己吃饭:18个月龄以上的正常孩子喜欢自己用汤匙,而家长担心孩子吃得满地都是,弄得一团糟,往往由家长喂食,这样剥夺了孩子自己就餐的兴趣。甚至能看到八九岁的孩子仍由家长喂饭的现象。所以,家长在早期一定要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不要嫌烦。
现象2:家长在吃饭时,担心孩子吃得太少,逼着孩子进食,造成孩子恐惧心理,长此以往会引发厌食。
对策 提供支持性进餐环境:有的孩子不专心进餐,边吃边玩,一顿饭吃上个把小时,这样消化液分泌不足,肠蠕动不增快,孩子就没有饥饿感和食欲。其实,进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饿了自然想吃,不必担心孩子少吃会饿坏身体。正餐没吃好,急着加零食,反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餐前2小时,不要吃零食,保持空腹,以刺激大脑进食中枢产生食欲。餐前半小时不要活动过多;每天的进餐时间要基本固定;要荤素搭配,经常变换菜肴的品种,让孩子觉得每天都有新的菜肴。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和鼓励。
现象3: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不爱吃这,不爱吃那,使孩子容易随着家长偏食。
对策 榜样的作用:与儿童共同就餐时,家长应保持浓厚的进食兴趣,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家长自己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挑食。饭桌上要营造良好的吃饭氛围。同时保证吃饭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避免影响消化吸收。
要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餐,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降低色觉障碍的伤害
健康的孩子有一双正常的眼睛,不仅具有健全的光觉和视觉,而且对大自然艳丽的色彩可以尽情地感受和反应。可是,有些孩子不是这样,他们存在先天性色觉障碍(色弱或色盲),有时只在日常生活中被偶然发现,如外出娱乐时对各种颜色辨认吃力,对马路上的红绿灯不能辨认,对公园里的花卉颜色模糊不清等。
先天性色觉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不同的先天性色觉障碍,其遗传方式也不一样。以先天性全色盲为例,孩子的父母均为表现正常的致病遗传基因携带者,他们的子女发病风险为25%的概率,而且男女都可发病。而先天性红绿色盲与色弱的患者,绝大多数是男性发病。
即使目前对该病没有根治的办法,父母还是应该带孩子到医院眼科作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得到及时的指导。对病孩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要避免、减少、缓和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刺激:不在公众场合检查,最好个别进行,以免产生心理负担;父母亲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说明疾病的科学道理,并多做鼓励,从小训练孩子识别和掌握过马路时的交通信号;孩子长大后,可以选择不受疾病直接影响的游戏、劳动、学习和工作,通过优良的教育手段,发展天资,补偿不足。
何为色弱、色盲
根据三原色学说,可见光谱内任何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一个孩子能够辨认三原色的,称为三色视,辨色力完全正常,为正常人;辨认任何一种颜色能力降低者称为色弱,主要为红色弱与绿色弱;如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的,称为二色视,主要是红色盲与绿色盲;如三种原色均不能辨别的,称为全色盲。
10岁前蹿高不应盲目乐观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源性激素的广泛运用,性早熟患儿逐渐增多。一般讲,女孩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在9岁前出现睾丸发育的特征,就属于性早熟,需要就医。而在正常情况下,通常女孩在10岁多时才会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如乳房发育、阴毛生长、月经初潮等。男孩则在12-13岁时开始出现睾丸发育、胡须生长等第二性征。
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和垂体提早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是造成儿童性早熟的一个可能因素,被称为“真性性早熟”。性早熟也会基于由外周来源的性激素过早分泌所导致,这称为“假性性早熟”。另外,也有较为罕见的情况,如肿瘤生长导致性早熟,肿瘤的生长部位包括脑部或者其他分泌激素的器官。
女孩中的性早熟有70%-80%是不明原因的、体质性的;男孩中50%以上是可以找到病因的,例如脑部肿瘤等。国外有一些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性早熟或许和现代的饮食方式偏向高脂肪、高蛋白质等有关,是营养过剩或超重酿出的恶果。
儿童性早熟可使儿童产生心理行为和体格发育两方面的危害。患儿可能因自己在体型、外表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而自卑、恐惧和不安。女孩过早来月经往往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男孩会出现早恋倾向及过早的性行为。由于性早熟儿童往往伴有骨骼生长的加速,虽然暂时看起来比别人长得快,却提早把长高潜力消耗殆尽,超前得越多,身高生长停止得越快,长大后反而矮人一截。
绝大多数性早熟可以治好。只要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性早熟患儿可以获得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期望达到的成人期身高。
如何尽早发现孩子性早熟呢?除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过早以外,10岁以前孩子身高增长突然加速往往是性早熟的一个信号,此时家长不应盲目乐观,带孩子去医院咨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婴幼儿夜间哭闹对策
通常,一般6个月以内婴儿白天睡3-4次,每次1-2小时;7-12个月婴儿白天睡2-3次,每次2-3小时。如果白天睡得过久,必然影响夜间睡眠。在白天,家长可以唤醒婴儿,或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几天的调整就能养成白天少睡,晚上睡长觉的好习惯。
婴儿如果吃得过饱或不够,有可能引起腹部不适或饥饿,出现哭闹不睡。这就要求年轻父母不断摸索规律,使婴儿吃得适量。
如果尿布尿湿了没有及时更换,或衣服过紧、被子太厚,均可导致婴儿感觉不舒服,进而通过哭闹不睡表示“抗议”。
婴幼儿身上被蚊虫叮咬或有湿疹,造成皮肤瘙痒难忍,也会靠哭闹不睡来引起家长注意。
当婴幼儿哭闹不睡时要查找原因,避免通过又抱、又拍、边走边哄勉强使其入睡,这样反而容易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
矿物质需求虽小 儿童健康少不了
饮食能补足钙需求
儿童每日对钙的需求量约在500-900毫克之间。通过食物补充是最安全的,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钙源,其次是配方奶;鲜奶、酸奶或全脂奶是2岁以上儿童的最佳钙源。如果儿童每日能喝两杯牛奶(每100毫升牛奶含该元素约110毫克),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钙,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应该能够满足每日生长发育所需,不必额外补充保健品钙。因为过量摄取钙,对儿童健康也是有害的。
过量补锌聪明不再
锌对促进儿童身体及智力发育、增强体质很重要。缺锌可引起食欲减退、异食癖(如吃土、吃墙皮)、免疫功能减低;严重缺锌可导致认知行为改变,影响智力发展。但如果大量补锌,又会导致高锌血症,甚至锌中毒,同样危害健康。
根据孩子缺锌的程度,一般先采取食补的方法,多吃海产品、肉类、动物肝脏、禽蛋等含锌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葡萄糖酸锌等锌制剂进行适当补充治疗,疗程通常在2-3个月。父母切勿盲目给孩子补充锌制剂,尤其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制剂是不科学的。服用锌制剂时,应当与其他元素制剂分开服用,以免相互竞争转运蛋白,抑制吸收。比如钙制剂会影响锌的吸收,宜早晚吃钙,中午吃锌,间隔3小时以上。
别把铁剂当作补药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饮食习惯不同,儿童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大约在10%-40%之间。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小儿大多服用糖浆,配合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疗程通常需3个月左右。铁剂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如果孩子不存在贫血或缺铁的情况,千万别把铁剂当作补药服用。
平时注意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改善膳食结构,多增加富含铁的精肉、动物血、动物肝脏等食物,避免偏食、挑食。
(转载自《新民晚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