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幼儿人际交往的第一课堂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7-16 08:39:40
孩子两三岁就要到幼儿园里去过集体生活,许多家长这时开始伤脑筋:孩子害羞怎么办?孩子不受欢迎又如何是好?事实上,孩子到幼儿园里与同伴相处是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开端,他的情绪表达、同情心的养成和互帮互助行为等人际关系的基础,都要在此时期形成,如果没在这时学习,等到长大之后再补救将事倍功半。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如果他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与人交往时,他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常让人难以捉摸;其次,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在团体中找不到归属感,他们就开始抱怨父母、老师和伙伴不理解自己,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最后他们经常处于压抑、孤独和冷漠之中,性格变得喜怒无常,难以自制,并且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另外,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不仅在情绪上受到伤害,其学习动机与效果也随之受到影响。
家庭是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也就是说,儿童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会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可见注重孩子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对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但是目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父母经常步入情感培养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忽略孩子:大人工作忙碌、只关注自己的不良情绪的调节,无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根本没意识到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情感生活,孩子生活在没有爱的环境中,情感生活将是一片空白。他们与父母之间出现情感隔阂,与周围环境的情感关系出现偏移,如爱狗胜过爱他的母亲,这样的儿童如何能以满腔的爱心去对待别人呢?
虐待孩子:有的父母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所有物,可以让人任意支配,于是常把自己的某些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动辄打骂,还经常体罚孩子,甚至打了孩子还不准哭泣和申辩。长久以往的虐待可能会造成孩子冲动粗暴,不懂得处理情绪,出现心理变态和过激行为。
溺爱孩子:父母给孩子以无限的爱护和关怀,对独生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知道节制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只重视自己的欲望,要求别人都迁就他。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对爱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习惯于接受,不知道给予的快乐,更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
剥夺孩子: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更因爱他而不让他独自交往,独自面对恐惧、困难和挑战,经常由父母替他办好一切事情,如吃饭、穿衣、刷牙,孩子会逐渐养成依赖的习惯,在遇到各种事情时,首先不是自己去面对解决,而是事事求助于父母。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没有全面和谐的情感生活,没有独立自主的交往,也就不会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不自觉的教育方式:父母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很少反思自己想问题和办事情的方式,尤其是教育子女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有效。悲观的生活观念、苛求和指责的生活方式、狭窄的心胸、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要求和自己的表现不一致,在家庭生活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在孩子摸索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父母应摆脱情感培养的误区,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去做。
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让孩子在安全的状态下去适应环境,你可以经常告诉他:“妈妈会保护你。”
让孩子学会以他人接受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当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父母需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
尊重孩子。和孩子站在相同的地位,不过度干涉其选择,帮助孩子了解在如何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行动。
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父母此时不要吝啬鼓励性的语言,要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如当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技巧时别忘了予以称赞。
帮助孩子形成同情心。可利用游戏,让孩子借其中的角色扮演,了解其他人的感受及经验。
总而言之,父母协助孩子拓展交际范围,让他在亲子情感交流中体会友谊的珍贵。让孩子拥有温暖的家庭、知心的朋友,和谐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做父母应尽的职责。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