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异常行为(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02 13:42:22
“异常”法则三:
“心结”+合理化—“异常”行为 休 闲居 编辑
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相应的对策去化解“心头换面,使之合理化,有时还能蒙蔽成人。这种“异常”行为表面上看毫无异常,而且是非常合理的,事实上是孩子心理问题的外化,最常见的是“躯体化症状”,即孩子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达到某些特殊的目的。今天有考试,早晨起来说头疼,或许可以避免考试,但拒绝说是因为对考试有顾虑;说自己身上痒,妈妈就会陪着她,而其出发点正是为了与母亲在一起……当然,“合理化”的过程有的是儿童能够意识到,故意而为的,而有些是儿童无意识的。
当儿童出现种种“异常行为”时,父母与教师需要注意:
1、儿童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正常还是异常,它都有特定的意义,都在帮助结”。他们常常会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将“心结”改儿童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
2、儿童的异常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家庭意义,要么反映着一定的家庭教育模式,要么代表了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是儿童对父母发出的一种要求信息。
3、不要轻视、怒视、鄙视、漠视儿童的异常行为,在进行是非、好坏等社会化道德评判之前,应先看到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合理性,想到成人在这一行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行为所代表的真实涵义,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恰当的处理。
转载自《文汇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