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化妆品、保健品、消毒产品之间是否存在监管盲区?如何消除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7 22:36:22
>>>>>>>>提问目前,宁波的市场上却出现了众多的“三不像”药品,这些“药品”往往打着“卫消证字”、 “卫健证字”、 “卫妆准字”等“批号”,有的甚至无批准文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药店的“非药品”货架。消费者买回去用于治病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有的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近期开展的“药监保健康”三号行动中,宁波市食品药品督管理部门开始向这些“伪药品”开刀,这开了全国先河。
对于消费者来说,用于治疗皮肤病的“999”皮炎平软膏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目前市场上却出现了一种名为“666”皮炎平软膏。从其主要成分的标示来看,都含有醋酸地塞米松、樟脑、薄荷脑,与正宗的“999”皮炎平软膏没什么两样,而且其包装设计、外观图案也刻意模仿“999”皮炎平。所不同的是, “999”为正规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而“666”标示的批准文号却为“豫卫消证字”或“豫卫健证字”等。正规药品都要在产品说明书中列出注意事项,如“999”皮炎平的说明书中就列有3项禁忌、13项注意事项,还有不良反应等,而“666”皮炎平却根本没有提及。
这些“伪药品”避开药品注册、审批等监管程序,在包装、说明书标示上使消费者误认为是国家批准文号,以冒充药品,并大量涌入药品流通环节。宁波药监部门去年在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部分零售药店都在“非药品”专柜里摆放着这样的产品,少则十来种,多的有上百种,一些农村医疗机构的药房里也出现了此类号称对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有治疗作用的“伪药品”。
这些“伪药品”为何能大模大样地流入市场?原因相当复杂。主要是出现了监管上的盲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药监部门只对“国药准字”范围内的产品进行监管,对假药、劣药或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药品的行为进行查处,对涉及到其他批准文号产品的监管似乎缺乏依据。而其他部门则认为这些批准文号五花八门,且好多纯属假冒,加上这些“伪药品”的品种繁多,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而出现了监管上的空白。
另外,由于这些产品多数由商贩直接送货上门,价格相对便宜,获利空间较大,轻而易举地打通了药店的销售渠道。加之一些药店从业人员不遗余力地向顾客推荐这些产品,鼓吹其疗效,才使得这些“药品”大行其道。
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有人对这些所谓的“非药品”正式开刀,但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宁波市的药监部门还是敢吃这“第一只螃蟹”。药监部门经过一年的市场调查后认为,这些冒充各种批号的产品,具有《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药品的基本特征,商家按药品销售,消费者作为药品使用,其本质是药品,但未经批准生产、销售,应按假药论处。去年下半年,宁海县药监部门接到群众举报,说药店在出售一种名为“苗岭一喷舒通”的“药品”,因有伤痛,他也买了一盒,但使用后发觉对皮肤刺激很大,而且气味相当难闻,仔细一看,“批号”为“鄂卫监健用”,好像不是真药。药监部门经向湖北卫生部门调查,发现根本没有这个批准文号,于是将药店正在销售的140多盒“苗岭一喷舒通”全部没收,并以假药论处,处罚款4万多元。
在春节前后开展的“药监保健康”行动中,宁波全市药监部门对皮炎平、牛皮癣、皮康王、喷剂等8大类、10个品种的无批准文号和假冒其他批准文号的药品进行了重点整治,共检查药店331家,集贸市场27家,保健品店、超市等其他经营场所84家,立案40件。
虽然打击力度不小,但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认为,由于该类产品表现形式相当复杂,加之监管法律依据、监管职能划分、监管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对这类“药品”的整治清理尚属初试阶段,还需要对这类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他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打击力度,把“伪药品”从宁波市场上清除出去。
据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仿冒药品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问题包括:擅自使用药品名称命名食品,如“板蓝根××、清开灵××”等;非法添加药物原料;夸大宣传,暗示具有治疗作用。这些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食品零售市场秩序,还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公告提出,食品生产单位禁止使用已经批准的药品命名其生产的食品。食品经营单位(包括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零售药店)不得购入、贮存、陈列和销售与已经批准的药品名称相同的食品。
卫生部强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擅自越权审批食品,也不得在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许可项目”栏中擅自增加除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和新资源食品以外的特定的食品名称。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婆婆太多,卫生局药监局都想当这个婆婆为什么就不必说了吧,郑筱萸是怎么敛财的应该有不少报道!什么GMP,GSP还有GPP最中弄出来的是假劣药品泛滥,药店比TMD厕所都多,市场之混乱,经常有现代“苏秦张仪怀揣六国象印”的药贩子流篡于私人的药店和医药公司之间。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