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寒肺热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7 22:38:57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表寒肺热感冒常用中成药为:
(1)止嗽定喘丸 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新型制剂。(方义见148问麻杏石甘汤。)
(2)儿童清肺丸 本方是治疗小儿外感时邪、内夹痰热壅肺的新型丸剂。方中用麻黄、苏叶、细辛、薄荷发散风寒,宣通肺气;前胡、橘红、浙贝、瓜蒌皮、法夏、杷叶、杏仁、白前止咳祛痰;苏子、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生石膏、黄芩、花粉、板蓝根清肺保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外散风寒、内清痰热之功。临床应用本方的指征为:发热恶寒,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浮数等。
(3)风寒表虚感冒冲剂合泻白丸 风寒表虚感冒冲剂用于感受风寒不甚,症见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苔白等(方义见134问“风寒表疏证”)。泻白丸是泻肺清热剂,方中地骨皮甘淡而寒,清泻肺中伏火;桑白皮甘寒略苦,清泄之中保护肺阴;粳米、甘草和中清肺,并能缓急。四药合用,泻肺清热,止咳化痰,多用于因肺热而致的咳嗽气喘、痰黄而稠、脉数、舌红等症。用风寒表虚感冒冲剂送服泻白丸,可收外散风寒、内清肺热之效。休 闲 居 编辑
(4)麻黄止嗽丸合秋梨膏 麻黄止嗽丸是解表宣肺、止咳化痰的方剂,可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哮喘、恶寒、头痛等症。秋梨膏具有清肺化痰、养阴生津之功。两药合用,共奏散外寒清肺热之功效。临证可据表寒肺热之轻重,酌情选择用量。(方义分别见“凉燥证”
与“温燥证”。)
(5)小儿肺热咳喘冲剂 本冲剂由麻杏石甘汤加入大队清热药组成。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泄热平喘;知母、麦冬滋阴清热润肺;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表寒轻肺热重的证候,症如发热汗出,口渴欲饮,呼吸气促,喘憋鼻煽,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
(6)小儿麻甘冲剂 本冲剂亦是由麻杏甘石汤加味而成。方内除麻杏甘石四味外,尚有黄芩清肺热,桑白皮泄肺平喘,紫苏子降气祛痰,地骨皮清热敛汗。诸味合用,共奏解表、清热、止咳、平喘的功效。凡小儿素蕴肺热、外受风寒,以发热汗出、咳喘烦躁为主症者,可用本方加冰糖冲服。
?表寒肺热感冒有哪些饮食疗法?
表寒肺热感冒的饮食疗法有:
(1)菜头绿豆饮 白菜头1个,绿豆芽30克。白菜头切片,与绿豆芽同煎,取液饮用。
白菜头甘平微寒,有清热肃肺化痰之效;绿豆芽甘凉,清热之力较强。两物配合,力专清肺,凡表寒肺热证以肺热痰盛为主要症状者,可用本品辅助治疗。
(2)青龙白虎饮 白萝卜30克,青橄榄2枚。白萝卜切片,与青橄榄煎汤代茶饮之。
白萝卜辛甘微寒,有化痰止咳定喘的作用;青橄榄甘酸涩,善于清肺解毒化痰。两物合用,可治疗痰热咳嗽。
(3)脆白凉菜 海蜇皮或头60克,白菜心60克,生姜、葱、蒜适量。将海蜇皮(或头)洗净切丝,白菜心切丝,生姜、葱、蒜共为细末,五味食品调和一起,酌加精盐、味精、醋、香油调味,拌匀生食。
海蜇皮善清肺热,与其他数味调味食用,有清肺化痰、辛散解表的功效。适用于表寒肺热之咳嗽痰涎壅盛者。
(4)苏叶鱼腥草鸡蛋 苏叶10克,鱼腥草30克。浓煎取汁,把鸡蛋打开搅匀,用滚沸的药汁冲鸡蛋,顿服,1日1次。
苏叶解表散寒,鱼腥草清肺解毒,鸡蛋养阴补肺。三味合用,外散表寒,内清肺热,并有润肺功效。
?表寒肺热感冒有哪些其他疗法?
表寒肺热感冒常用的其他疗法有:
(1)针灸疗法
一组取穴:少商、尺泽、合谷、列缺。
手法:均用泻法,少商点刺放血。本组穴位重在清泻肺热。
二组取穴:金门、大椎、合谷、外关。
手法:均用泻法。本组穴位用于表寒不解,汗不得出,内热郁闭而生烦躁者。
三组取穴:后溪、申脉、合谷、复溜。
手法:平补平泻,轻刺久留。用于风寒内传化热,热多寒少之证。
四组灸法:取风门、列缺、外关、肺俞、合谷、曲池、大椎。用艾条悬灸,每穴3~5分钟。有散寒清热之效。
(2)耳针疗法
取双侧气管、内鼻、咽喉、肺。强刺激,留针30分钟。
(3)按摩疗法
方一取穴及部位:大椎、风府、风池、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及背部两侧膀胱经。
手法:病人俯卧。先用掌擦法直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然后按揉风池、天柱、风府、大椎、大杼、风门、肺俞等穴,每穴约1分钟。再用三指拿两侧风池及项背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作4~5遍,使毛发竖起,以发散解表。
方二取穴中府、曲池、尺泽、鱼际、合谷。
手法:病人坐位。先用鱼际擦法直擦上肢内外两侧,再用三指拿法拿尺泽、曲池、合谷,再按揉中府、曲池、尺泽、鱼际、合谷,最后搓抖上肢。以清肺热。
(4)拔罐疗法
推罐疗法:在双侧肺俞穴及其周围薄涂一层凡士林或植物油,并在罐口亦涂少许。将酒精棉球点燃放入罐中,乘热迅速扣在肺俞穴处。待罐吸紧后,将罐体上下左右推动,约6~8次,局部出现青紫色即可。
水罐疗法:将玻璃火罐内装进半罐温水,用脱脂棉一小块扯成棉花绒,放在近瓶口处,用火柴燃着,迅速翻手将罐扣在肺俞穴部位(双侧),立即吸住。操作务求迅速、利落。稍有迟疑,就难以吸住,或吸力不大,容易漏水。起罐时,使病人改变体位,罐口朝上,轻按罐口皮肤,空气透入,吸力消失,罐子随手而落,滴水不洒。
新罐疗法:先用酒精棉球消毒双侧肺俞穴部位,用梅花针点刺皮肤,以皮肤潮红略见血样渗出物为宜。点刺范围要小于罐口,然后拔罐。
(5)贴敷疗法
咳嗽膏:瓜蒌大者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蜂蜜120克。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将瓜蒌(连籽、皮)捣融(如系干品可碾为细末),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
取药膏分别摊贴于肺俞、大杼、后溪等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一日一换或二日一换。
本膏还可内服,每次6克,配合使用,取效更速。于肺热咳喘证尤宜。(五)风热感冒
?什么叫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汗出不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病。风热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春季更为多见。多由气候突变,寒暖失调,风热之邪乘机侵入人体,袭肺犯卫,卫阳郁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而见表卫之证。风为六淫之首,虽可单独犯人而致病,但临床多见合邪为患,尤以风热合邪更为常见。
临床中精血津液虚及阴虚体质之人,最易感受风热之邪。
风为春季主气,风热感冒,每在春季易于罹患,是其时令之特点。
?风热感冒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风热外感,多发生于春季。春季多风,气候转温,故风与温热之邪多相兼致病。风热感冒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为: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痛身楚;②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红干痛。
次症:微汗,口干渴,咯痰黄稠。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凡具备主症①及次证,或主症②及次症,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如何与类似证候鉴别?
与风热感冒类似的证候有风寒表证与温燥证。
(1)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 两证均为邪客肌表的证候,并具肺气失肃的症状,其共同见症为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等。但由于受邪性质有别,故其寒热征象也不相同。风寒表证为发热轻,恶寒重,鼻流清涕,痰稀薄;而风热表证为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痰黄稠。其他如脉浮数有力,舌尖红,咽红干痛,都是风热表证所独具。另外,风寒表证多发于秋冬季节,而风热表证则以春季为多见。
(2)温燥证与风热表证 温燥证之初,邪在肺卫与肌表,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干、咳嗽等症状,与风热表证颇多相似。但温燥是秋令之证候,发于秋季。温燥犯表,内舍于肺,燥从热化,内灼阴津,故常有口、鼻、唇、咽、舌及皮肤干燥等,与风热表证较少内灼阴津有别。加之发病季节也不相同,故两证不难鉴别。
?风热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风热感冒的治则为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其常用方剂为:
(1)银翘散 方中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又配伍淡竹叶加强清热之力。薄荷、豆豉、荆芥辛凉解表、轻散风热之邪。其中荆芥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运用,其解表退热的功效更著。桔梗、甘草、牛蒡子合用,能宣肺解表,清利咽喉,祛痰止咳。芦根能清热生津。全方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本方为辛凉解表的常用方剂,虽然偏重于清热解毒,但总属清疏兼顾。适用于外感风热而发热重者。如津伤口渴欲饮者可加天花粉生津止渴;痰黄粘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蒌皮、知母、黄芩、鱼腥草清热化痰;痰多还可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若风热壅阻于上,咽痛项肿者,可加马勃、玄参解毒利咽;热盛衄血者,宜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叶、栀子炭清热凉血。
(2)桑菊饮 方用桑叶、菊花甘凉轻清,既能疏散肌表风热之邪,又能清肺中之热,故为主药。薄荷辛凉解表,杏仁肃降肺气,桔梗辛开肺气,三药助桑菊解表宣肺,共为辅药。连翘辛寒质轻,能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若气粗似喘,加生石膏、知母;渴甚,加天花粉;咳嗽痰稠黄,加瓜蒌皮、象贝母;咽痛者,加马勃、牛蒡子。
(3)清解汤 方用薄荷叶辛凉解表,发汗透窍;蝉蜕微凉微淡,发汗祛邪,以皮运皮;生石膏辛寒,透热解表;甘草和中,并防过寒伤胃。药虽四味,但解表清热之力甚佳。若咳嗽不爽者加牛蒡子;口渴甚者加玄参;咽红干痛者加山豆根。
(4)茅苇汤 方中茅根、苇根清热生津并轻宣风热;葱白通阳解表;白芍、大枣酸甘化阴;竹叶清热除烦;杏仁、桔梗宣降肺气。诸药共奏散风清热兼顾阴液之功。若头痛甚者加菊花、牛蒡子;咳嗽重者加枇杷叶、象贝母;咽干甚加麦冬;咽痛加射干、马勃。
?风热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风热感冒,系风热外袭,肺卫失调,正邪相争,正盛邪实之证。必用辛凉使其透达,才能由外而解。故风热初起,热势明显的,要放胆应用辛凉发汗剂。若高热不解,表卫郁闭,腠理被阻,容易发生内热。在这种内外热邪交迫情况下,病势易于恶化,故对内热骤起的证候,要早用清热养阴之品,如麦冬、玄参、生地等,而慎用、少用苦寒清热等物,以免损伤脾胃、化燥耗阴。
若病人素为肺气阴两虚之体,则治疗上既要疏风清热,又要顾及肺气的清肃与肺阴的滋润。施今墨先生认为,外感热性病多属内有蕴热之患,故他常依解表药与清里药味之比例,制定七解三清、六解四清、五解五清等法,选择既不伤津又可清热之品,如苇根、荷叶、竹叶、桑叶之类,每能收到良效。桑菊饮、茅苇汤也均照顾了阴液不足,做到顾护阴分。若苦寒药味过多,用量过重,往往苦寒化燥,反致里热炽盛,必须慎之!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