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指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8 23:48:32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阴阳思想是《内经》的理论根基,整部《内经》,都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思想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其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诗经·公刘》云:“相其阴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阴。随着人类对千变万化宇宙万物的观察,人们发现宇宙天地,星辰有日月,人类有男女,动物有雌雄,一天有昼夜,气候有寒热,等等。古代哲人根据日光特点的引申,进一步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活动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静止的现象都归属于阴。因此,阴与阳应是古人表征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功能性范畴,它反映了事物生存变化的一般属性。
阴阳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大多数哲学家都坚持运用阴阳阐释宇宙的起源、生存和演化。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四十二章)在他看来,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因为其内部蕴含着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力质及其相互激荡作用,才具有化育万物的功能。又如《系辞》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阳的性质为刚,阴的性质为柔,;刚柔相互作用而推动事物的变化,也就是阴阳推动事物的变化。故《系辞》进一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休闲 居编 辑
便使阴阳学说具有宇宙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既然阴阳学说具有宇宙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那么它就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结构。这种思维结构的特点在于:
其一,它强调阴阳是事物发生变易的内在动力。按照阴阳思维结构,宇宙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其生成运动变化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来自外力的推动,而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相摩相荡产生的“自发性”的自我运动过程。这正如后来朱熹所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字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
地间无限事来。”(《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其二,它注重对立面的平衡和谐。它虽不否认对立,但更强调“阴阳一体”、“阴阳平衡”。《乾.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所谓“乾道变化”,就是天道的变化,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乃使万物各得其属性和生命。换言之,万物各得其所的生命和属性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之“太和”的结果,唯有保持住阴阳的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这种生命和属性存在而不致夭折。后来,宋朱熹又对此解释说:“‘务正’ 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周易本义》卷一)由此看来,“阴阳一体”、“阴阳平衡”应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是矛盾运动的最佳状态和事物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
其三,它始终把阴阳作为一种系统结构来看待。其表现在宇宙系统方面,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苟子·礼论》),就是把整个世界视作内含阴阳矛盾的大系统。其表现在社会系统方面,像董仲舒说的“是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列官置吏,必以能行,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春秋繁露·天地阴阳》)等,就是以阴阳为骨架把天人看作相对应的大系统。如果把这些内容同上面的两点联系起来看,阴阳思想无论把阴阳矛盾视作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抑或注重阴阳对立面的平衡和谐,都始终将阴与阳放到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来加以把握。这样,阴阳系统不仅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属性,同时也使阴阳和谐成了这个自组织功能系统的最优表现状态,而这种最优状态正是这个自组织功能系统得以维持自身生存的必要机制与其所求的最终目标。
《内经》较之其他古代医学著作的独到处,就在于它以阴阳系统思维来构筑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强化其人体系统的理论,因而使其具备了哲学
的属性。
首先,《内经》中的阴阳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又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它首先肯定阴阳的普遍性,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世界都是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构成的。
《内经》关于阴阳存在的普遍性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认为阴阳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和时间上的无时不在。在空间方面,《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意谓事物和现象在任何空间的变化和发展,都不过是阴阳矛盾的展开和体现。在时间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意谓阴阳关系同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相终始,它们无时不在起作用。
其次,《内经》中的阴阳具有功能属性特点。阴阳作为功能属性概念,在《内经》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