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00:43:30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癔 症
瘴症表现为由于分离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典型病例起病于青年时期,女性较多。“分离”是一种特定的内心精神活动(记忆、思维、情感、感知)在意识领域中消失的情况,而且不能自主地回忆起来。这些精神内容在特定场合又能够恢复(如在梦中),而且能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患者的意识和行为。此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本症主要与中医“肝”、“心”有关。
[临床表现]
1.转换性症状:几乎所有器质性疾病的症状都可以被患者在癔症性的基础上伪装出来。不少感觉运动性的症状都可以成为癔症的某个特点,如肌肉的软弱和麻痹,而痉挛、异常动作较少见;井常伴有感觉改变,如触觉、痛觉、温度觉及位置感觉;最具特征性的就是这种运动和感觉障碍在四肢末端竟然会呈现“手套”、“袜子”样的分布。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是完全的偏侧感觉丧失,从头至尾沿正中线分成二半。休 闲 居编 辑
2.分离现象:分离过程可能引起种种意识状态的变化。在睡行症中患者似乎与环境没有接触,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遗忘症者,可以完全遗忘某段时间内的所有事情。顺行性遗忘是对刚才想过、感觉过或做过的事情立刻遗忘,而且边想边忘、边做边忘。
3.神游状态和多种人格:较少见,二者都是表现为个人身份的丧失。神游状态是患者突然完全丧失对过去的回忆,不知道自己是谁。多种人格,是多次意识不到的人格变换,最多见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人格,如有时是抑郁多病,有时是健康活泼。
[诊断]
依据典型临床症状不难做出诊断。癔症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神经科疾病:癔症的感觉运动障碍缺乏病理性神经体征,而有社会心理应激及内心冲突,还有特殊的瘪症性运动及感觉障碍分布方式。瘪症意识分离障碍与器质性脑病所致意识障碍的区别在于缺乏临床指征。
2.内科疾病:癔症模拟的内科疾病诊断较困难。如果临症缺乏器质性障碍的证据,而却有癔症的特征,如高度可催眠性、明确的转换或分离症状病史,以及有迹象表明这些症状是心理冲突的象征性表现和解决方式,诊断便可成立。
[治疗]
l。西医药治疗:心理分析曾被看作瘫症的特殊治疗,而实际上只对少数人有效。大多病人需用家庭治疗、改变环境、安慰保证等方法治疗。遗忘症可用催眠疗法。
2.中医药治疗
(1)气逆动风:突然发作,昏仆倒地,闭目不语,僵卧不动,或突发四肢无规律抽动,但意识清楚,发作时间长,发无定时,发后如常人。舌红苔白厚,脉沉弦。
抬法:疏肝理气,养血熄风。
方药:柴胡10克、白芍15克、石决明20克、当归15克、紫丹参10克、鸡血蘑15克、广郁金9克、珍珠母20克、川芎9克、川牛膝15克、炒枣仁15克。
(2)肝虚气逆:突发偏瘫、截瘫、单瘫,或不能站立,或行走困难,甚者不能行走,病人对此泰然处之,安然自得,不以为苦。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平肝降逆,益气养血。
方药:当归15克、川芎9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白芍15克、党参15克、远志10克、石菖蒲]5克、广郁金9克、桑白皮12克。
(3)气闭心窍:惊悸不安,恶闻人声,甚则耳目失聪,口舌结滞不能发音或言语,病人并以此为急,可用手势、书写与人交谈,坦然自若。舌红苔白,脉弦滑。
治法:补益心肾,醒神开窍。
方药:炙甘草15克、推小麦9克、大枣10克、远志6克、石菖蒲15克、白蒺藜10克、丹参10克、麦门冬12克、人参15克、酸枣仁10克、橹豆衣6克。
(4)血虚气滞:喜悲伤,善哭,喜欠伸,有时如见异物,甚则神志失其所主;对冷热、疼痛之刺激丧失反应,可表现于半身、偏身、手足之一部分,易受暗示或环境而改变。舌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调理气血,化痰定志。
方药: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9克、丹参15克、人参15克、淮小麦12克、大枣15克、炙甘草6克、郁金6克、制香附12克、茯神木12克、远志9克、石葛蒲12克、生龙齿15克。
(5)肺气郁痹:平素忧思气郁,复因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气憋胸闷,甚则胸痛,咽中如窒,可伴失眠、心悸等症,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沉香5克、广木香5克、槟榔9克、乌药10克、枳实6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6克。
(6)针刺治疗
①发作间歇期:内关、神门、神庭、百会、风池、翳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根据病人情况,或留针治疗,或单针快刺治疗。
②发作期:要用强刺激手法,尽可能的控制发作。一般以感觉障碍为主者,针刺上肢合谷、后溪、曲池、肩髑、下肢的阳陵泉、太冲、涌泉、环跳等穴。以情感障碍为主者,针人中、内关、痛泉,针刺手法要强。
[预防与调养]
本病发生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医生及家人对患者应耐心热情,不可过于关怀或过于冷淡,否则易使其发作频繁。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活动,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失望情绪,做细致耐心的疏导工作。督促病人严格遵守生活制度,做到饮食有度,起卧定时。探寻患者发病因素加以避免,帮助其稳定情绪,使之勿急勿躁,顺应自然,达到精神内守,病不可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