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01:11:36
>>>>>>>>提问
休 闲居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戊型肝炎(HE)过去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Reyes氏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HEV)。其基因组为单股正联RNA,全长7.6kb,核苷酸链自5'端起按功能依次分为5'非编码区,ORF1,ORF3,ORF2,和3'非编码区。ORF1编码螺旋酶和RNA复制酶,ORF2编码衣壳蛋白,ORF3功能尚待研究。在电子显微镜下HEV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类似萼状病毒,因此将HEV归为萼状病毒。 戊肝病毒经口侵入人体,从肠道经门静脉感染肝细胞,在肝细胞浆内增殖复制,复制后的病毒颗粒散布于肝细胞浆基质中,并可分泌于毛细胞管而后混入胆汁之中。在感染戊肝病毒的猴胆汁中,第7日病毒颗粒还是阴性,到第10日开始阳转,同时可在每毫升胆汁中提取107~1011个病毒颗粒。病毒在肝内进行一次性繁殖后,大约在潜伏期及急性期可能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 病毒主要随胆汁一起经粪便排出体外。在肝外是否也有戊肝病毒繁殖尚不清楚。肝炎发病经治疗后,病毒约2周左右逐渐从粪便中消失,带病毒的粪便可再次经口引发新的感染。 [流行病学] 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一般无慢性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类似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经性接触和肠道途径传播尚未证实。至今无特异性免疫制剂可供预防。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甲肝相似,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1)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1922 年印度新德里因水源受污染而发生戊肝暴发流行,35000人发病。 (2)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3)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卫生水平差的军营发病率较高,士兵发病率高于军官。 (6)流行性戊型肝炎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有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尚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北京医科大学对我国11个城市共计1819例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统计观察,其临床表现类似甲型肝炎,不发展成慢性,但病情多数较重,病死率2.5%,明显高于甲型肝炎(0.1%)和乙型肝炎(0.9%)。 我国学者对6名戊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后收集的60份系列粪便标本,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在发病前1~4日,戊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为100%,发病后1~3日为70%,4~6日为40%,7~9日为25%,10~12日为4%,于发病后两周未再检出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表明,本病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传染性最强。 [临床表现] [诊断] 目前,HE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酶链免疫法(ELISA)检测抗-HEV。一般于感染后2周阳转,3-5周达高峰,12周后阴转。 目前戊肝病毒检测方法 (1)免疫电子显微镜:用患者恢复期血清作抗体,检测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及胆汁中病毒抗原;或用已知病毒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2)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戊肝病毒抗原。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HEV。 (4)应用基因重组成肝病毒多肽作为抗原建立蛋白吸印试验(WB):检测血清抗-HEV。 (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RT-PCR):检测胆汁、血清和粪便中戊肝病毒核糖核酸(HEVRNA)。 [治疗] [预后] [预防] (1)加强水源管理,严防水源及食品被粪便污染,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 (2)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戊肝病毒遗传因子的纯正株培养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加强本病疫苗的研制工作,trpE-C2是目前较有希望的候选基因工程疫苗。 参考资料: 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如何区别? [作 者]北京佑安医院 金瑞教授 《健康网肝病专家诊台》 戊肝的潜伏期约为2-9周,平均6周。较甲肝为长; 1.戊肝患者中青年居多,而甲肝以15岁左右的学生多见; 2.孕妇容易患戊肝,而且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死率高; 3.两者均以急性黄疸型为主,但戊肝亚急性重型和急性淤胆型较甲肝多见。戊肝发热,肝肿大较甲肝少见,皮肤瘙痒和灰白便较甲肝多见。 戊肝病理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其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于甲肝。因此认为甲肝和戊肝虽然都是经粪-_口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和经过类似,但两者在年龄、性别、某些临床表现和肝功改变以及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别。 戊型肝炎病毒能否从母亲传给胎儿?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不但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和甲肝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有人对1993~1994年同期住院的甲肝和戊肝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戊肝患者中青年居多,老年患者(>60岁)占18.9%,而甲肝以学生多见。两者均以急性黄疸型为主,但戊肝亚急性重型和急性淤胆型较甲肝多见。戊肝发热、肝肿大较甲肝少见,皮肤瘙痒和灰白便较甲肝多见。戊肝病理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其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于甲肝。因此认为甲肝和戊肝虽然都是经粪-口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和经过类似,但两者在年龄、性别、某些临床表现和肝功改变以及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别。 老年戊肝有何特点? 在临床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占20%左右;在住院的戊型肝炎中,老年患者占26.5%。老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肝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肝所占比例。老年人戊肝发热少见,淤胆症状常见,肝功能改变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CT)升高值较低,但血清胆红素升高值较高,恢复时间较长。多数患者起病缓慢,重型发病率不高,预后良好。 重型戊肝有何临床特点? (1)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发生重型肝炎比例与怀孕时间长短有关,怀孕后期发生重型肝炎者明显增多,病死率也明显增高。暴发流行期间孕妇的重型戊肝的病死率最高可达40%。 (2)男性多发,平均年龄较甲肝偏大,随年龄增大重型在戊肝中所占比例增高。 (3)临床上以亚急性重型肝炎多见,其次为在慢性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及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发生急性戊型肝炎后易形成迁延性慢性重型肝炎。 (4)多重感染多见,在重叠感染病例中以乙型肝炎合并戊型肝炎为主。 戊肝的免疫性如何? (1)在一个地区发生1次流行后,隔若干年才发生再次流行,未发现有再次发病者。 (2)在地方性流行地区,新近从其他地区迁入的居民,尤其是经济水平较高的人群,因从未感染过本病,缺乏免疫力,故发病率较当地人群为高。 (3)从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血清中,可检测到戊肝病毒抗体,绝大部分戊肝患者康复后,血清中的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可持续存在4~14年之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