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14:45:46
>>>>>>>>提问有知道南通的朱良春中医医生的吗,怎么才可以联系到他???/
>>>>>>>>休闲养生网回答:
因病成医 济世诲人慰生平
中医名宿朱良春走上行医之路纯属偶然。上中学时,朱良春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在养病期间,他买了些医书回来自己翻看,逐渐对中医产生了兴趣。病好后,朱良春便下定决心从医,父亲深知学医不易,勉励他以“济世活人,积德行善”的精神坚持下去。学医后,朱良春幸遇良师章次公先生,先生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训之,让朱良春终生难忘,他以此为目标,在中医领域勤奋耕耘,终成一代大家。及至晚年,朱老仍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自戒自勉。寥寥三句话,映照出一代中医大师人生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休闲 居 编 辑
医术:两服药治好20年顽疾
朱良春是中医的大家、杂家,特别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多少不知名的怪病恶病在朱老的手中得到根除,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
2002年,朱良春来到广州对广东省中医院的徒弟们进行指导,期间医院来了一个长了蕈伞肉芽肿的病人,全身结了一层厚痂,痂脱落后皮肤溃烂流脓,浑身上下没有一处皮肤是好的,病人就在这样的痛苦中度过了20多年。朱良春并不是皮肤科出身,而且病人手臂上的厚痂也让他没法号脉,但朱良春根据病人的舌苔和过去的医疗纪录,开了两服药。两天后,奇迹出现了,病人长了20多年的痂开始脱落了,皮肤的溃烂流脓也明显好转,部分出现正常的肉色。后来,朱良春可以号脉了,他根据病人的脉象,对药方进行了合理调整,20多年没有出现的笑容重新出现在病人脸上。
用“起死回生”来形容朱良春的医术,并不为过。不少被医院宣判了“死刑”的病人,被朱良春硬是从死神手中拽了回来。朱老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只要辨证明确、用药得当,就肯定会有疗效。”疑难病大部分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基础理论的熟练掌握,临床实践的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总结,找到“证”的本质,明析客观规律。
中医讲辨证,西医讲辨病,朱良春认为,“二者要结合起来”。“辨病”,通俗地说就是“辨”病名,这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准确地确定下来;但在辨病的同时还要辨证,即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症制宜”,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忧虑:中医岂能不学中医经典
可是,让朱老感到心痛的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领,在一部分人手里却被慢慢地丢掉。现在一些医院里,所谓的中医大部分变成了“辨病”治疗:病人来了,先去验血、验尿、做B超什么的,确定是什么病,然后对号入座,找找中医书里有什么成方可以治疗这种病,开完药了事。
中医的“西化”,在朱良春看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看,中医院校毕业生工作难找,形成了人才流失,另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许多人看病时追求速效,要求打抗生素、吊针等,也减少了中医医生的临床实践机会。从内因看,中医本身博大精深,学有所成要下很大苦功,加上中医典籍都是古文,对于接触古文不多的现代人而言十分枯燥乏味,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朱老提到,在早先的中医药学校的课程设置里,中西医课程的设置比例是8∶2,现在则普遍降到了6∶4,有的院校甚至降到了5∶5,中医课程越来越少,而作为中医医生本应必读的四门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本草经》,已被浓缩成一本笼统的《中医基础》。“这是中医教育最大的悲哀,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牢,也就很容易丧失信心。”朱老叹息道。为了补救计,加强在职继续教育很重要,朱良春认为广东省中医院邀请名老中医,组织青年技术骨干拜师学习,这种“尊师重教”的精神,十分可贵;师徒结对,教学相长,对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扬,走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全国中医院效法。
授业:提携后学不遗余力
中医西化的现状让朱良春痛心疾首,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不管是已有多年经验的中医师,还是偏远山村的小医生,抑或只是初涉医林的中医爱好者,只要向朱老请教,他必不厌其烦、谆谆教导。数十年来,朱良春不遗余力提携后学的事例数不胜数,其中朱步先和何绍奇两位弟子的故事,已在中医界内传为美谈。
20世纪60年代,朱步先还是江苏泰兴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医生,在杂志上看到朱良春的文章后,跑到南通要求跟老师学习。朱老见他聪明好学,不仅不收他的学费,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朱步先。1982年,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撰一部《实用中医内科学》,朱良春是两位定稿人之一,他向主编推荐了朱步先和何绍奇两位统稿人,其时,朱步先还只是泰兴中医院里的一般医生。朱步先也不负恩师重望,出色地完成了统稿任务,从此在中医界里声名鹊起,被选调到《中医杂志》编辑部当副主编,之后朱步先又移居英国牛津,在海外传播中华的岐黄之术。
联系方式还找不到,你可以打江苏南通的查号台查一下。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