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老人”要学会适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9-05 08:11:31
“候鸟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老人一段时间住在自己的家,一段时间住在儿女的家。这种候鸟式的生活给老人带来了诸多问题。
请看下面的两个案例:案例一:今年65岁的老赵是河北省邢台人,儿子8年前去广州工作,已成家立业。今年春节老赵决定全家人在广州过年。于是,老两口带了北方的年糕和油茶,坐火车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广州。为了让全家过个像样儿的年,老两口忙得脚不沾地。结果,因操劳过度,加上饮食不习惯,大年初二老两口就病倒了。
案例二:许老太太很早就没了老伴,大女儿在厦门工作,小儿子常年在外做生意,她自己一个人在山东老家生活。平时和街坊邻居一起拉家常,互相帮助,日子倒也过得舒服。去年,为了让老人能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女儿将许老太太接到厦门。因为工作忙,女儿不能在家陪伴老人。时间长了,老人不免觉得非常孤独,也开始思念山东老家的那些亲戚和朋友。最后,住了还不到3个月,老人就执意要走。一个精心“策划”的敬老计划就这样泡汤了。
这类老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已经习惯了在老家的生活,因此在开始“候鸟式”的生活之初,往往会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候鸟老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心理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容易烦躁等症状。第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老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身边的事物,增加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由平时的潜伏状态转变为易发状态。第三,“候鸟式”的生活也会给老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
老人们必须进行身心调适,才能做一个快乐的“候鸟老人”。第一,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和经历,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二,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尝试
与其他老人交往。第三,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第四,儿女要重视“候鸟老人”心理和生理变化情况,多花时间陪陪老人。此外,当地社区的居委会要注意掌握本区候鸟老人的人数、到来和离开时间等基本情况,要为这些老人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并主动了解老人们的需求,经常性地为他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 2005年05月31日 第十六版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