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与众不同的玉米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9-05 08:12:54
麦克林托克,1927年不到25岁就拿到植物学博士学位,1945年担任美国遗传学会会长,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关于“遗传基因转位”的发现。这一发现颇有些传奇色彩。
上个世纪50年代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也开始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来观测研究各种生命现象。麦克林托克还是使用生
物学界最原始的“武器”——显微镜来作研究。人们讥笑她落伍于时代,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玉米”。但就靠着这“小米加步枪”式的简陋工具,麦克林托克在1951年发表了“遗传基因转位”的报告,指出有些基因可以从染色体的一处跳到另一处,甚至可以从一个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因为遗传学界向来有“基因在染色体内有固定排序”的观念,报告一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认为麦克林托克依靠传统显微镜得来的这一研究结果,纯粹是异想天开。没想到要等到30年之后有更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的发现,才证实麦克林托克所言不虚。
之所以能够领先同侪30年,是因为麦克林托克具有一种卓越的“看”的能力。她曾经说到,“在显微镜下,当你在观看它们的时候,它们变成你的一部分,令你浑然忘我……我能进入到里面去,成为那个系统的一部分。我和它们在一起,然后每样东西都变大了。我甚至可以看见染色体内部的细节。每一样都真真切切地在那里活动,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也在显微镜下,而它们都是我的朋友。”然后就会产生某种顿悟式的“直观”,“当你突然看清楚整个问题,刹那之间,也就是在你还无法用语言描述它以前,你就已经晓得答案了。”这种“浑然忘我”、“物我交融”,这种“直观顿悟”,我们当不陌生,儒家“天人合一”、“玄览慧观”之境便是,但现在我们更多地是把这一境界的说法当作是某种“玄谈”,而一切唯科技马头是瞻,用仪器来代替个人鲜活的感官经验。尤其是现在中国传统中医界,诊断病情也开始大量使用西式仪器,参照麦克林托克的科学发现方法,我们不能不感到某种悲哀。 休 闲 居 编 辑
另外麦克林托克的科研理念也十分与众不同,她有一句名言,“罕见的异类即为知识宝库。”她认为,“如果某种东西异于常类,一定有它的道理,你就应该把它搞清楚。”她在玉米遗传研究上就强调,“最重要的就是要训练自己发展一种能力,能看出那一粒与众不同的玉米,然后追根究底。”这在科学研究日益强调“重复再现”、统计数据与一般共同性,而把一些异乎寻常的现象直接视为某种失误或误差的时代潮流下,也算得上是一种异类思想。但大自然是如此地广博浩瀚,异乎寻常的事物可能正是引领我们通往复杂真实的一条道路。
对“异类”、“异端”持一种尊重态度,也是这粒“与众不同的玉米”麦克林托克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