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问题儿童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9-18 08:27:27
盛夏,会谈室内的温度已上升到了摄氏33度,一位满头大汗的母亲牵着5岁的女儿闯了进来。听说省会的儿童心理学家来小城义诊,这对母女一大早就等候在排成长龙的队伍里,好不容易才轮到。
“嗨!你好。”我朝那位躲在妈妈身后的胆怯小女孩微笑地打招呼。 休 闲 居 编 辑
“快喊伯伯,快喊!”母亲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女儿,可小女孩抿着嘴唇,一言不发。
“你看。她就是这样,要她说话时她不吭声,不要她发言时满口脏话。”
孩子走到一边径自去玩耍了,或许她听到这样的评价与批评话太多了,都麻木了;也可能是幼儿心灵里体验到某种不快、不希望在陌生人面前谈自己。
这位母亲后来告诉我:孩子3岁时摔了一跤,后脑勺碰在地面上,自此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眠不安,半夜突然惊醒,嘴里骂“老师臭”,每次吃饭都要人训斥才勉强吃一点。更集结人担心的是,学习没有长进,反而退步,原来可以画直线,现在经过一周的美术班训练,竟连直线也画不了!到幼儿园接她时,发现老师把她一个人安排在墙角玩耍。
与这位母亲交谈时,我看见孩子在玩具楼梯那儿上上下下,一直忙得满头大汗;后来又哼着有节奏的曲调,跳起了新疆舞;再后来就是安静地伏在桌旁拿起笔,在一张纸上涂着什么。我猛然发现,那张纸上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案:火辣辣的太阳挂着微笑悬在当空,笔直笔直的白杨树伫立在马路的两侧,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路中央。她告诉我,高的那棵树是爸爸,胖的那棵树是妈妈。
此刻,我似乎明白了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孩子能够熟练地上下楼梯和跳舞,说明其动作发展并未受后脑勺经历碰撞的影响;孩子画的白杨树干那样笔直,反映出孩子“学有长进”;孩子夜半惊醒骂老师臭,表达了心中对老师冷落自己的忿忿不平的情绪;孩子在会谈开始时的一言不发,是因为母亲用不良的暗示堵上了她的嘴----“要她说话时她不吭声!”
这是儿童心理咨询诊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什么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某些父母心中成了“问题儿童”呢?看来,很有必要与广大父母来讨论孩子的心理健康标准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界的热门话题。一位精神病学家曾说:“心理健康的人除了自己外,至少要爱一个人。”这话不无道理。
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的人,不健康;不爱别人,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更不健康。有人说,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行为表现符合其年龄特征,心理机能内外平衡,有创造力……这样的标准近乎完美、世上有几人能达到?
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针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孩子成长问题,许多父母束手无策,他们曾经在书刊上抄录过不少心理健康标准,对着自己孩子的表现一条一条对照,如“智力正常、意志健全、行动协调、性格开朗、自我意识好、人际交往和谐……”这些抽象的标准使父母抓不住要领。不少家长习惯用“临床”的视角给孩子的问题贴标题:孩子顽皮好动----是否“多动”?孩子沉默寡言----是否“缄默”?孩子不望妈妈眼睛----是否“孤独”?孩子吮吸姆指----是否有“恋母情结”?调查发现,愈是知识型的家庭,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愈“多”,而普通劳动型的家庭,孩子从小四处“摸爬滚打”,却能茁壮成长。历年清华、北大的状元郎竟多出自后一类家庭!这种调查结果的确令大城市的知识型父母深思。
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现代社会的压力成正比,也与父母过高的期望水平成正比。美国心理学家罗林塔尔的实验表明,良好的期望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但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望而却步,更会揠苗助长。从家庭系统的理论看,孩子的许多问题是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即亲子互动、父母的期望与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现代家庭中的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其一、要繁文缛节统地学习儿童保健与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从社会文化背景、年龄发展序列、实际生活经验等方面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问题。这些知识可以从儿童发展相关书籍中和《为了孩子》这类刊物上获得。
其二,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注意亲子间的良性互动,采用温暖、民主、同理辅导式的教养方式,建立合适的期望水平,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使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水平。
其三,科学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制度,动静交替,多进行户外活动,保持充足睡眠,提供合理营养,积极防治身心疾病,并搞好家庭与幼儿园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工作。
最后,父母要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水平。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理,没有养不顺的子女,只有不善养的父母。
眼前这位母亲听了我这番话放松地笑了,她似乎明白了许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