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鸡头不如做凤尾,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21:35:48
>>>>>>>>提问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择业不能看公司大小,择官不能看职位高低,关键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只要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完全发挥,即使选择一家三流的“小企业”,也能打拼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汉献帝建安二年,17岁的诸葛亮告别寄人篱下的生活,辞别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在襄阳城外的隆中结庐而居,过上了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一住就是10年。
当时,东汉政权在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的冲击后摇摇欲坠,各路英雄豪杰便在这乱世之中纷纷而起。其中曹操“挟天职场守则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并最终控制了黄河南北等地,势力范围扩大到将近大半个中国。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固守江东,大有图天下之势。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的刘备可算是最为落魄的一位,四处逃亡,先是投奔公孙瓒,接着是曹操,后来是袁绍,最终到刘表。实际上,刘备成了惟一没有地盘的“英雄”。
在天下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诸葛亮却一直居于隆中。对于一个没有家产又缺乏关系的年轻人来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极力结交襄阳名士,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事实上,诸葛亮对自己未来的仕途期许颇高,绝非如《前出师表》所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有一天,诸葛亮对徐元直等襄阳名士表示:“凭你们的才干,将来仕途定会一片光明,当上刺史或郡守应该不成问题。”徐元直等当然也有这样的自信,他们反问道:“那你呢?”诸葛亮则“笑而不言”。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言。徐元直官至曹魏政权的中郎将及御史中丞,孟公威出任梁州刺史,石广元历任郡守,后官至典农校尉。诸葛亮后来却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这说明他早就有了成就大业的凌云壮志。单从他“终日好为《梁父吟》”,能够挣脱传统的束缚,讽刺自古被历史学者尊崇的贤相晏子来看,他的理想就不是“燕雀之志”。
10年后,诸葛亮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遇到自己一生中的贵人刘备。由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他毅然走出隆中,踏入仕途,开始了兴复汉室的人生旅程。
诸葛亮真的只是被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才决定踏入仕途的吗?其实未必,他虽然隐居于隆中,但对天下时势了如指掌;他是经过对那些群起相争的“流人物”逐一审视后,才选择刘备这样一位“老板”的。
刘备虽然暂时寄人篱下,但他出身名门,系皇家血脉;声望很高,仁义之名满天下;刘备是支颇具实力的“潜力股”,升值空间大。这从曹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中便可推测而知。更重要的是,刘备虽然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缺少运筹帷幄的谋士,而诸葛亮正是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当时各方面都优于刘备的曹操和孙权呢?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前往东吴结盟,孙权的谋士张昭力劝他留在东吴,可是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回绝了。除了视刘备为知己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东吴当时谋士众多,人才济济,他不可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曹操手下也拥有郭嘉、程昱等一批人才组成的智囊团,更没有诸葛亮的立足之地。
事实证明,诸葛亮“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择业原则完全正确,他借助刘备给予的信任,促成三国鼎立,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许多才能卓越的人在一般的公司里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最终渐渐丧失了做大事、成大业的信心,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只有那些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的人才更容易引起老板的重视,他们的薪水自然会随之提高。
越来越多的经验告诉人们,选“老板”比选公司更为重要。只要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完全发挥,即使选择一家三流的“小企业”,也能打拼出一片明朗的天空。而那些目光永远盯在公司的牌子上却忽略自己的能力与企业需要之间关系的人,只能多走弯路,到头来在压抑中无所作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条金科玉律使许多人成为了职场中的佼佼者。职场生存经
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一种目标,也完全可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阿华是一所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只身南下广州寻求发展。按理说,凭他的水平进入大公司并不困难。可阿华在人才市场转了几圈,应聘到郊区一家规模不大的私人企业做管理。
由于阿华肯动脑筋,又能放下架子虚心求教,不久就熟悉了企业内部运作,发现人员搭配不合理导致生产效率低。阿华及时提出了一些建议,老板立即采纳,企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原以为阿华不过是委身屈就的老板从此对他刮目相看。短短数月,阿华成了老板的左膀右臂,不仅升职加薪,还颇受老板器重。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种求职策略是很明智的,也很有实效。当今社会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大家都紧盯着大单位、大企业或外企等地方,势必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工作机会。何况这些地方人才相对集中,要想脱颖而出、干出成绩并非易事。相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强烈,大学生求职颇受欢迎;而且由于人才短缺,很快就会突显自身优势。一般老板也会给予充足的时间让新人展示“实力”。大学生调整心态与策略,到民营企业去,到乡镇去,其实不仅是就业的权宜之计,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平台,或许当“鸡头”比当“凤尾”更能取得成就。
与众不同的求职方法
求职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方法。比如别人有意讨好主考官,你可以为求职单位提出一些意见;别人都在极力争取高工资,你可以要求对方降低工资;别人老老实实地交出自己的底牌,你可以适当夸大自己的本事。
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就与颍川学者司马徽以及荆襄名士庞统齐名。司马徽素以善于识人闻名,号称“水镜先生”,庞统是荆襄名族的后代,雅号“凤雏”,三人并称“水镜、凤雏、卧龙”。
刘备最先结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被他锲而不舍的诚意所感动,指出了他缺乏能做全盘规划的谋士,并首次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后来,素与诸葛亮相交的徐庶(徐元直)再一次向刘备表示:“我有一位朋友,姓诸葛名亮,人称卧龙,才能远在我之上,将军求贤若渴,不妨见见他。”
刘备素来爱才,当他再一次听到诸葛亮的大名后,急不可待地对徐庶说:“早就听说诸葛亮才华横溢,麻烦先生请他前来,助我共成大业吧!”徐庶摇摇头道:“我恐怕无能为力,此人生性淡泊,不求名利,除非将军亲自前往拜访,否则,他是不会主动前来求官的。不知将军可否愿意礼贤下士,降低身份前往呢?”
当时的刘备正被曹操逼得走投无路,勉强逃到荆州接受刘表的保护。刘表名义上虽和刘备建立同盟阵营,但实际上派刘备在新野地区训练军队,用来充当抵挡曹军攻打荆州的第一道防线。在这种形势下,刘备要想成就大业,必须依靠一位才能出众的谋士。经过徐庶的一番推荐,他判断诸葛亮这位不重虚名、颇为自信的年轻策士,正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人才。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徐庶的建议,亲率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冒着寒冬风雪,拜访隐居于隆中草庐的诸葛亮。
诸葛亮听说刘备亲自前来拜访,心里也吃惊不已,但是,为了进一步试探刘备的诚意,他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让刘备三兄弟扑空。心高气傲的关羽和脾气暴躁的张飞早已忍不住了,颇有微词。可是刘备却不以为意,不见孔明绝不罢休。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当刘备第三次到他的草庐时,他老早就穿戴整齐,静候刘备的到来。
刘备当时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但是,刘备没有以长者自居,而是坦诚地聆听了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后人称刘备拜访诸葛亮为“三顾茅庐”,称诸葛亮的分析为“隆中对”。
“隆中对”之后,刘备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感觉如鱼得水。诸葛亮得到刘备的赏识,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诸葛亮的“求职之路”可谓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其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他不可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这从他最初离开不识人才的刘表之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可是,他并不急于求官谋生,而是隐于乡野,以修身为先,掌握了渊博的知识,结识了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司马徽、徐庶等人。事实表明,这些行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之初乃至一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刘备的眼球,并证实了刘备是值得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板。后者在当今时代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老板选员工的时代,员工选老板、炒老板鱿鱼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现代人渴望成功的思想虽与封建文人光宗耀祖的思想有本质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变被动为主动,独辟蹊径,创造机会走上职业生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诸葛亮绝不是无所作为地等待观望,他的机遇完全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他深知刘备的个性,更明白刘备的所需。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不失时机地以分析天下之势博得其赏识,从而吸引老板的注意力。如此一来,他怎能不成功呢?
当然,求职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某种模式,诸葛亮的这种求职方法,或许已经过时,而我们从中应该学到的是那种不拘一格、独辟蹊径的思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巧妙地迈过求职的门槛,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一环,最关键的是看自己的目标定得够不够准确,知识底线高不高以及选用哪种方式。
职场生存
经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许多求职者因为没有正确的求职方法而始终徘徊于公司的大门之外,这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了以后事业的发展。下面介绍几种与众不同的求职方法,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略加改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而又称心如意的工作。
无薪求职
面对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越来越会“作秀”的求职大军,许多用人单位也是心存疑虑,只有靠亲眼所见才能相信求职者的才能。如果你确信自己真是一个人才,建议你不妨找一个为对方“义务”打工的机会来表现自己,一时的“免费”试用也许会给你带来长久的收益。
张超是我国一所知名工科大学的才子,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想到当地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社工作。当他第一次上门推销自己时,杂志社的人事主管很明确地告诉他,学工科的人不适合他们的工作。可张超并未放弃,他再次找到该社人事主管,并告诉他,自己的学业已快结束,学校里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到杂志社“帮帮忙”,以便自己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学点东西,而杂志社不需要给他支付工资。杂志社同意了他的要求。两个月后,张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杂志社签订了正式聘用合同。
鸡蛋里挑骨头
通常情况下,求职面试总是要说恭维话,以引起对方的好感而达到谋职的目的。但一味说好话也未必能打动人心,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却可能令对方口服心服,常常也能达到成功求职的目的。
某高校一名毕业生在参加某公司最后一轮面试时,大胆指出该公司的不足之处,并列举国外的事例加以佐证,使主考官折服不已,结果他被首先选中。
夸大事实
在应聘过程中,很多求职者一看到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一般扭头就走,可是如果你非常喜欢并适合这个工作,建议你不妨在与面试官的对话过程中,充分展示这方面的才能,让他相信你具备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
在一场大型招聘会上,李旭相中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对方只招聘营销员,并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李旭决定主动出击。面试时,他首先简单地做了个自我介绍:“我毕业于某某大学,精通计算机,对设计、编排等也非常熟悉。另外,我每年暑期都在外地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实习。”招聘人员一听,对李旭很感兴趣,便要求看他的简历。李旭没有递上自己的简历,而是询问:“我发现贵公司要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想知道,贵公司看中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哪方面的特质?”招聘人员告诉他,因为公司要扩大业务,所以需要能开拓市场的学生,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专业。李旭立刻声明:“我的开拓能力很强,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招聘人员再次提出要看李旭的简历时,他才告诉对方:“我们学校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我是学管理的,但市场营销考试,我得了96分。”一周后,李旭如愿以偿来到这家公司。
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你在众多循规蹈矩的求职者中,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长,不被人重视时,建议你不妨独辟蹊径,耍些小聪明,反其道而行之,以此吸引老板的注意,这样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四处碰壁。怎样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呢?他考虑了很久。一天,他再次闯进一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一看见他,生气地说:“我再一次告诉你,我们的人手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新手。”“那么你一定需要这个!”那个大学生边说边从包里掏出一块精制的匾额,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暂不录用。”总经理一看笑了起来,他很欣赏这个小伙子的聪明、机灵,便聘用了他。一年后,这位大学生被任命为部门主管。
我很喜欢上面这篇文章,所以推荐给给你,不知是否合你意?
参考资料:图书交易网
≡ 查看、发表评论 ≡